艺术是对时代的扫描和记录。在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推进的现实场景中,中国工人的拼搏奋斗和创新创造精神为之注入强劲动力。话剧《炉火照天地》讲述钢铁企业马钢自主研发高速车轮的故事,以题材题旨的深入开掘和大气宏阔的舞台呈现,表现了中国工人自力更生、奋进不息的精神,描摹了中国工人的时代新气象。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钢铁企业马钢,拥有辉煌的创业史、奋斗史,它不仅有国内最令人瞩目的产品和生产线,其科技研发的成果也饮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马钢是国内第一家生产火车车轮的企业,它的建成曾与大庆油田投产、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原子弹爆炸一起,作为四大成就载入中国工业发展史。该剧题材选择独特、情节设计波澜起伏,彰显了鲜明的工业使命,投映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剧作由保护长江生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转型升级切入,在马钢企业的诸多科技研发项目中聚焦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产品“车轮”,围绕其转型升级展开的研发、实验与失败,以及从头再来直至成功的曲折过程,折射马钢在实现高速车轮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中坚持自主创新的珍贵精神,凸显了中国钢铁人为走出被“卡脖子”的技术窘境,突破发展难题、变困境为主动、自己有梦自己圆的担当情怀,拓展了工业题材表达新时代中国工人精神的新侧面。
全剧讲述钢铁人自主研发的故事,注重科技感、识别度,兼顾专业性、强化艺术性,赋予作品强烈的戏剧张力。主创没有沿着产量、结构、难度等硬性指标推进剧情,而是在具有工业质感的背景上构建人物的情感命运,将冷冰冰的高速车轮研发故事,赋予人性化和时代性特征,在现实和心理空间的相互交织中,引领观众去感悟创造者的非凡意志和每个人隐秘的内心世界。剧中,每个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生命成长与钢铁的不解情缘,让工业题材展示出温度厚度和坚韧度。着眼行业又放眼人生,别致的叙事方式突破了同类题材的常规讲述框架,形成题材的陌生化效果,显示了创作者讲好新时代钢铁人故事的扎实功力。
该剧注重行业硬度与情感柔性的融合,努力以柔软的情感包裹题材的坚硬,以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与情感的纯粹化、温情化,构成特定语境下的别致表述。炉火的烈焰、钢水的沸腾、高炉天车等丰富的表意元素与马钢人“死也要往前倒,决不往后躺”,哪怕天上掉刀子也要顶着铁板往上冲的勇气和血性,在始终流淌着爱意的情感暖流中,达成现实与浪漫、感性与理性的有机交融。剧中“硬”的是“钢铁”精神,“柔”的是个人情感,历史、现实的宏观叙事与个体幽微在剧中彼此投映,“工业叙述”提升了剧作的专业性和认可度,情感交织为“工业性”注入了灵魂,创新、升华着新时代工人的精神品格。全剧在人与事的互相托举中完成了题旨的生动表达,将马钢人的群像塑造得立体鲜活。
全剧意象鲜明、气韵生动。“炉火”如一颗意象性的种子,由此延伸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炼钢即炼人等,成为提升全剧内涵的重要“机关”。从传统的“看火识钢”到当代的智能炼钢,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累中寻找自主研发的钥匙也充满着象征意味,父辈建设者的一往无前,坚定着年轻一代的信念,巧妙传递了“这不仅是炼钢技术的传承,更是中国工人不断经受洗礼、淬炼后,拼命向前、为国争光精神”的传承。“中国的制造业标准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定。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完成订单,更要打造世界一流品牌!只有把自己的脊梁锤炼成了‘特种钢’,才能炼出最好的特种钢。”剧中,钢铁工业精神的传承以及观念意志和创新能力需要千锤百炼的丰厚意象,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工人的气质豪情,题材的行业性与表达的形象性水乳交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近年来,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努力站在时代高度,将工业发展放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大局中考量,记录了中国工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步伐,诠释了中国工人从“被动”到“主动”的心路历程。该剧在透视钢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历程的同时,科研人员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责任使命意识、产业工人在技术与精神上的代代相沿,使工业题材剧的精神意蕴和人文内涵得到有效融合与拓展。
马鞍山被誉为江东诗城,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来到这里,写下了数10首诗作。《秋浦歌十七首·十四首》(炉火照天地)是其中唯一一首赞美冶炼工人的诗。该剧对李白诗歌从意境到场景的诗意化捕捉,让一个插上诗歌翅膀的钢铁之城富有了历史文化意蕴。浓郁的人文精神和跳动的时代脉搏,奔流的钢水和情感的至诚、生活的温暖,在理想、浪漫的诗性挥洒中,令马钢人的形象显得与众不同。从普通钢到特种钢,从旧高炉到新马钢,生动传递了中国工人不屈不挠、志在引领世界技术发展的视野格局和时代风采。
一部作品的气象生成在于情节、人物的立体铺展,也在于其所传达的情感逻辑和艺术思维是否与剧作内容气质相融洽。该剧舞台呈现大气恢宏,富有历史气息和专业质感。高炉的炉台、冒着紫烟的炉火、高速车轮、天车大钩、铝制饭盒、藤条帽、旧式工作服等,这些元素和符号构成那个时代马钢最鲜活的印记。9号高炉、切割回炉等钢铁淬炼过程的穿插,不同表演区域的调度,使工厂、研发空间变得富有层次感、现代感。舞台的假定性运用、对历史情景的重演和再现、现实与历史空间的相互切换等灵活丰富,扩大了舞台表意性。音乐配器、不同年代歌曲的融入,带来清新的历史质感。舞台表达的大胆探索过程,成为将现代工业美学和现实生活情感相互结合的有益尝试。
工业题材是承载国家历史记忆、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选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研发人才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该剧锁定“车轮”制造,又将视线聚焦于背后的研究者,瞩目他们在困境、拼搏中的动力之源、家国情怀,以时代的热度和创意性开拓,写下新时代制造者不断攀登世界高峰的追梦之旅。这不仅是中国钢铁人勇于与世界一流企业争锋、主动参与世界科技话语权建构的时代抒写,更勾画了一个国家砥砺奋进、蓬勃发展的壮观远景。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