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互文中的回响

□刘彦君

在当代剧坛,安徽省话剧院是一个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英雄情结的团队。从《万世根本》到《今夜星辰》,再到《炉火照天地》的一系列作品,无一不表现出这群有着强烈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戏剧人对中国现状、社会文化和世风人心的深切关注。尤其是该院新近创作的话剧《炉火照天地》,以安徽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发展历程为原型,从回望的视角切入,描绘出当代戏剧人物画廊中具有崇高人生目标和英雄主义气质的马钢人形象,以及中国钢铁制造史上一以贯之的群山起舞、江河呐喊般的时代精神。

回望视角是该剧在构思、布局和节奏设计方面最突出的特色。除了“序”和“尾声”,全剧6场戏中的场景,几乎都是由回忆篇章和呈现为进行时态的情节在轮换交织中双向推进的,这种互文式的结构方法,为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立意添加了厚重感,使之显得更为生动。

作品开端就是马钢9号高炉永久关停现场,这一场面设计既开启了剧中人对往事的回忆,又铺垫了奋斗的起点,更为人物塑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为无论是新一代马钢人,还是老一辈,正是他们与这座高炉千丝万缕的联系铸就了饱满而丰厚的马钢人群体形象。他们身上的英雄主义热情、崇高的人生理想、沉着冷静的思辨精神,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在这种结构方式中得到了详尽展现。

该剧场景中有对马钢光辉历史的集体回顾,也有对个体生命史的独特记忆,如国家第一个车轮厂的建立与第一个国产火车车轮的制造,以及当年《人民日报》把车轮同大庆油田、万吨水压机、原子弹爆炸一起,作为四大成就,列入中国工业发展史的光荣,等等。舍不得丢掉的有那些新居中的旧家具和老物件,特别是陈刚的母亲、马钢公司退休的天车工肖焰珍对自己那套老式工作服的珍惜,“第一天穿着它去上班,走起路来都挺直胸膛,因为胸前印着‘马钢’两个大字”,就连星期天出去玩也穿着它,“当不了马钢工人,也要当马钢夫人!”

回忆中还包括陈刚师父钟宁生已被智能炼钢取代的技艺——当年他通过肉眼就能看出炼钢炉里的火焰变化以及分析钢水各项成分的“看火识钢”绝活;甚至还有那些铿锵作响的誓言:“60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为新中国的铁路交通建设生产车轮……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始终是尽自己所能,用最安全最完美的产品来保障每一个旅客的安全和舒适!”这些回忆时空中的场景、对话、旁白相互勾连,将史实、想象与感觉融为一体,使过去与现在的信息彼此重合、相互补充, 犹如曲径通幽般层层叠叠,在有限的舞台上展现出了丰富的认知层次和生命体验,从而使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个体与群体形象显得更为鲜明饱满。

除了人物刻画外,作品立意也在这些回忆场景设计中脱颖而出。具有这种前史和背景的马钢人不能不沿着这个方向和这条线索继续前进。于是,我们同样看到了涌动于情节设计中的来自老一辈人的身影。第一场中,陈刚就是被已是老人的杜江总工程师劝说成功,才立下钢铁誓言:“把那辆列车模型给我吧,我和你们一起来把轮子给它装上!”于是,我们听到了那些具有钢铁意志与精神的老一辈马钢人对后人的教诲:“钢铁工业是国家建设的脊梁,钢铁工人就是脊梁中最硬的骨头”,“炼钢也是炼人”,“60年前,有些国家对我们搞封锁,我们连一个火车的车轮子都造不出来呀。怎么办呢?马钢人凭着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生产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车轮”。“许多被人当作王牌的东西,我们干出来了,我们的火车车轮和轮毂完全可以自给了。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我们前进!”于是,我们感受到了那些沉淀于马钢人身心深处的英雄基因,看到了时代变革中那些能够穿越时空的不变因素。陈刚带着新一代马钢人参与了德国铁路公司“订制高速车轮产品”面向全球的招标,逼着大家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必须是德国的要求以上!不给自己留后路,我们只能往前走!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和世界对话,才能有出路!”这种决心、精神,可以说是新一代马钢人叠加着老一辈马钢人的共同选择。

在这些情节设计中,主创巧妙地利用了戏剧时空转换自由的优势,不断打破现在过去未来之间的界限,将历史记忆和现实生活打碎组合,强化它们之间的互文性,使情节层面和意蕴层面有效对接,彼此重合、相互补充,从而把观众引入剧中新一代马钢人和老一辈人物之间以及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话中,拓展了观众的思维空间,表达出更为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2024-07-12 □刘彦君 1 1 文艺报 content75526.html 1 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互文中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