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作品

红旗渠遐想

□罗大佺

红旗渠,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20世纪60年代就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七十多年过去,它的故事和传说依然那么动人心扉。来到太行山下,那条高高的人工天河仿佛一条蓝色的玉带,弯弯曲曲地盘旋在那里。山风吹来,绿树和花草呼呼作响,述说着当年的修渠往事。

红旗渠的所在地林县,1994年改为林州市,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境内荒山秃岭,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地形陡峭,自古以来干旱严重。在那滴水贵如油的年代,田地龟裂开一个个冒烟的口子,人们要到十多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回来生活。那时的林县人很少洗脸,即使洗脸,也只是用很少的一点点水。至于洗澡,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不少人因为干旱,携儿带女外出逃荒要饭。1920年林县大旱,任村镇桑耳庄村一位叫王水娥的新媳妇,接过公公桑林茂老汉从十几里外挑回的一担水,却因天黑路滑摔了一跤,一担水泼洒得干干净净,全家人因此没水过年,新媳妇悔恨交加,大年三十夜悬梁自尽。一担水,夺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十年有九旱”成为林县人最深的伤痛,能够喝上一碗清清的泉水,成为林县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54年5月,26岁的杨贵来到林县工作,担任了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通过走访调查,得知林县贫穷的根源在于缺水,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先后修建了南谷洞水库等,但一遇到大旱,河流断流,水库见底,又回到了从前的模样。为了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县委一班人准备从林县境外引来新的水源。经过细致调研和精密测量,决定劈开太行山,从山西省平顺县辛安村引来浊漳河水,把林县的干旱历史重新改写。

一纸“引漳入林动员令”吹响了冲锋号角,唤起了林县人向大自然抗争的激情。1960年2月11日,那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3万多林县人民打着红旗,背着行李,推着小推车,迎着刺骨的寒风,在鸟儿还没开始鸣叫的时候,带着梦想带着希望,向着浊漳河畔大步走去。后来的岁月里,修渠大军发展到了10多万人。

那是一幅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历史画卷。没有钢钎,没有大锤,没有修渠工具,他们就从家里带;没有水泥,他们就自己建工厂;没有石灰,他们就自己烧;没有炸药,他们就自己造;没有水平仪,他们就用水盆和木板捣鼓;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去把太行山摇一摇。房子不够住,就住在悬崖上;粮食不够吃,山上的野菜、河里的水草也能当口粮;没有床,石头上铺起杂草也能睡得香。

十年的时间不算短,3600多个日日夜夜却像红红的火焰在腾腾燃烧。拦截河流,靠的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人墙;征服石子山,靠的是“愚公移山”;强攻红石崭,靠的是“一颗红心两只手”;凿通青年洞,靠的是300多名青年不屈不挠。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口号声哨子声此起彼伏,抡锤打钎叮当作响;放学路上的小娃娃,也要带块石头为修渠添添力量。十年的时间不算长,1250座山峰却给林县人修渠低下了头,211个隧洞给林县人修渠让开了道,152座渡槽为林县人取水架了桥,12408座建筑物、151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更是成为创造人间奇迹的佐证材料。潺潺流淌的1500多公里红旗渠水,是林县人民自强不息的血和汗。

红旗渠,英雄的渠。一段河堤就是一座山碑,把一个个修渠英雄的故事高高地竖起。他们有的腰系麻绳,手拿铁钩,为排除松动的岩石,终日悬荡于峭壁之上,有的去悬崖绝壁搞精准测量,有的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有的历经七次塌方依然坚持凿洞,有的在关键时刻舍己救人落下终身残疾……81位长眠于太行山上的干部群众,更是书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迈传奇。“扒山虎”“神炮手”“凿洞英雄”“飞虎神鹰”“铁姑娘”“土专家”“青年洞”“空心坝”“责任碑”……一块块英雄的招牌被岁月的河水擦得铮铮发亮。任羊成、吴祖太、常根虎、王师存、李巧云、路银……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镌刻在青山绿水间闪闪发光。

红旗渠,生命的渠。它的修建赶走了旱魔,赶走了贫瘠,解决了当时55万人的饮水、54万亩土地的浇灌问题,粮食产量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过去的不毛之地变得富饶美丽。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仿佛是一章章时代的乐曲,传唱着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英雄壮举。

红旗渠,历史的渠。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太行山的风吹来,渠里的流水声响起,思绪不由穿越时空,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时候国家一穷二白,后来又遇到了自然灾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如果没有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如果没有河南省委、市委的支持,如果不是县委书记杨贵坚持实事求是,如果不是县委领导班子顶住各种压力坚持修渠到底,如果不是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团结一致、无私奉献,也许今天的太行山上就少了红旗渠这道美丽的风景。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没有兴修水利,如果没有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就成为一句空谈;土地承包责任制落实后,生产发展也会遇到缺水问题。历史不可能假设,但一定不能忘却。

红旗渠,民族的渠。它是林州人民写下的优美动人诗章,它是太行山上高高飘扬的旗帜,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瞬间记忆。它的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永恒的动力。

2024-07-17 □罗大佺 1 1 文艺报 content75597.html 1 红旗渠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