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从它的前身——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成立之日(1949年7月23日)算起,至今已走过了近75个春秋。
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一向定位为文学组织工作。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国作协创委会秘书,还是80年代担任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和儿童文学委员会负责人,所参与或主持的调查了解创作情况、组织学习、开展创作组活动、编选作品集、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发展会员、加强队伍建设、组织作品研讨、参加文学评奖、提供创作条件和服务、起草相关文件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繁荣文学创作服务的文学组织工作。
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学组织工作的经验、体会,我以为,做好文学组织工作的关键在于紧紧把握、践行以下几点:
一是要牢记作协的性质,按照文学的特点、文学生产的特殊规律来开展工作。
作协是一个专业性人民团体,作协的一切工作和活动要紧扣作协的“团结文学队伍,繁荣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职责来进行,要乐于做作家的服务员。如果作协不给作家办事,脱离作家大众,作家不上门了,或上门受到冷遇,作协负责人、工作人员又不上作家的门,时间长了,模糊了作协的性质,就有可能变成官气十足的衙门,作协也就名存实亡了。张光年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曾尖锐指出,现在存在变质的现实危险,有埋葬作协的危险。
文学艺术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个体的精神劳动,要尊重每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充分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在工作方法、方式上,要广泛采取社会方式,贯彻民主原则,遇事同作家商量着办,力戒简单生硬的行政方式。要紧密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充分发挥由作家、评论家组成的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使作协成为生动活泼的、富于创造性的文学创作、批评组织,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文牍主义的官僚衙门。
二是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
文学组织工作者要使自己的思想观念适应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传统体制机制和做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按照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作协的要求,热情支持改革,鼓励大胆创新,寻求适合新情况、新特点的多层次、多渠道、多窗口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活动方式。
我不无欣喜地注意到,作协近些年在文学组织工作上的新举措、新进展,如广泛团结各类作家,举办作家活动周,加强与网络作家的联系;不断完善重点作品的扶持机制;进一步改善文学评奖的机制、办法;完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制度、管理机制;探索办报办刊办社办网的新模式;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精品译介工程;鲁院拓展作家培训领域,创新培训模式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自然会受到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欢迎。
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作协做文学组织工作,要多同作家交朋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意见,了解他们的情绪、愿望。既要走访、看望目前创作已不太活跃的老作家,也要访问年富力强、创作旺盛的中、青年作家,包括网络作家。了解、掌握他们的创作计划、动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作、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资料、维护权益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
要根据作协年度或更长时间的工作部署确定调研主题和重点,搞好专题调研。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形成有实质内容的调研报告。
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在调研的基础上要积极建言献策。每个作协人都要关注文学大局,关心作协整体工作,善于把自己的日常工作与作协的总目标、任务、职责联结起来。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说话、批评,想点子,出主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前些年,在我退休前后,曾不止一次就改进作协工作或加强儿童文学工作,向作协领导班子及主要负责人提出过意见、建议。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对改进工作有好处,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
文学组织工作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作风呢?
在我看来,一个合格、称职的文学组织工作者应当具备较好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熟悉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组织能力。如果树立更高的标准,则应当要求自己在思想、理论、知识、文化、业务上具有更广泛、更深厚的素养,视野开阔、思想敏锐、知识广博、勇于开拓,真正成为周扬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的杂家。
首先,要热爱文学,培养起对文学工作深挚的感情。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仅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学一点文、史、哲、经和科学知识。要学一点文艺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美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列一个必读书目,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按照工作需要来学,也是充实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我的体会是,工作上有点压力是好事,对自己是一个磨炼机会,它会迫使你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如饥似渴地学、奋力拼搏地干。我多次参与起草并非自己熟悉、有一定难度的文件、报告,尝到过其中的酸甜苦辣,觉得获益匪浅。
其次,要有点奉献精神,满腔热忱地为作家服务。
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人“打杂”“跑龙套”,做组织工作、服务工作。既要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工作与繁荣文学事业、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关联。按我的个性、兴趣,我更愿意做研究工作、编辑工作。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也曾有过三次做研究、评论和编辑工作的机会,但都擦肩而过,最后还是服从组织分配,做了秘书工作、组织工作,始终没能当上评论工作者和文学编辑。对此,我无怨无悔。我长时间从事儿童文学组织工作,自觉加入为孩子跑断腿、磨破嘴的行列,还是多少尝到了一点耕耘、收获的喜悦与幸福。
再次,多读作品,多动笔杆,养成勤于阅读、思考、写作的习惯。
既然在作家协会工作,就要经常关注文坛的状况。不仅做创研、创联、编辑工作的要读作品,做外事工作、党务人事、行政工作的,也要读一点作品,至少要读一读特别优秀的或有争议的作品,对创作现状做到心中有数。
我的老上级沙汀告诫我:“应当把写作当作日课,一天不动笔就算缺勤。”张光年也对我说过:“无论工作多么忙,都要坚持读作品、写文章。否则,会员不会承认你这个文化官员。”我想,可以从记日记、工作笔记做起,同时慢慢养成写读书札记的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注意搜集、积累资料。我建议年轻朋友,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擅长,在钻研业务上确定一个主攻方向:是致力于创作、研究、评论,还是翻译、写作辅导、史料搜集?练习创作和评论,也要选择一个侧重点,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定下一个目标后,就可以专心致志、执着地奋力追求。比如,我虽然在创作、评论上都没什么建树和成就,但在从事文学组织工作之余,总算选定关注儿童文学为方向,从而得以多少写了一点评论文字,也写一点回忆文坛往事、记叙作家风采之类的散文。
还有一点,是要善于同作家交朋友,努力做作家的知己、知音。
我们的工作对象、服务对象是作家、作协会员。和谐作协是由大团结的作家队伍组成的。在工作中要以团结为重,广泛团结各民族老、中、青作家。不论是党员还是非党员,也不论是什么个性、风格、流派,是从事纸质媒体写作还是网络写作,只要赞成《中国作家协会章程》,我们都要从工作出发,从事业出发,不分亲疏,一视同仁。
为了同作家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能平等地、亲切地自由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你就要大致了解创作现状,了解创作的甘苦,弄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在文言文,以文会友,把工作做到作家的心坎上。
对作家的态度要真诚,坦诚相见,推心置腹,让作家信得过,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相信你是个办实事的人,而不是讲空话、说大话的人。我在文学界干了几十年,同事、朋友对我的基本评价:是个秀才、笔杆子、干实事的,不是说大话、唱高调的。能得到这样的肯定和鼓励,也就聊以自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