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全媒体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创新与传播

□王鲁娜

《维和防暴队》剧照

全媒体时代,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迭代,军事题材电影也与时俱进,焕发出全新风貌,涌现出如《红海行动》《守望相思树》《长津湖》《狙击手》《长空之王》《志愿军:雄兵出击》《维和防暴队》等一批优秀作品。它们有的回望历史,用当代视角挖掘峥嵘岁月里可歌可泣的光荣故事;有的关注现实,以崭新手法描绘新时代军事发展的壮观图景。这些充满热血、勇气、智慧的中国军人、中华儿女形象,通过移动融媒矩阵的多维传播和塑造,获得了线下线上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为中国军事文艺守正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重申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

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多重维度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传统间的差异性之一体现在一种“人在集体中”的集体主义和由“征服-构造”作为基本逻辑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团结奋斗”从根本上说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凝聚问题,指向社会成员“个体意识”与“集体属性”的和谐互动。军事题材电影无疑是承载这一精神的优势载体。在《狙击手》中,导演张艺谋垂向深耕,以志愿军战士的行动串联起故事脉络。虽然每个战士都个性鲜明,但他们都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尽管影片聚焦“狙击手”这一兵种,但见微知著,影片歌颂的是志愿军全体官兵的价值与追求。片尾点名时全员战士齐声喊出“五班到”,正是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既是对历史的精心回溯,也是对观众集体心理需求的满足,更是对中国军人精神品质的肯定和弘扬。如何处理组成群像中的个体戏份,是战争片在文本阶段最需慎重研究的命题。《志愿军:雄兵出击》的独到之处便是在庞大的叙事场面中抓住了珍贵细节,在细腻的情感中进行人文表达,既还原了真实英雄,又不落下无名战士,给予全员集体高光。《志愿军:雄兵出击》编剧张珂回忆道,“陈凯歌导演非常重视人物,我们一开始不是聊的故事,而是人物,真正属于那个时代饱含情感的人物,我们写的就是战火年代的多情之人”。此外,这部影片的新意还在于,它不仅落在“牺牲”精神,更重在危急时刻——人们由智慧与灵魂发出的异彩。因此,影片所实现的“全景式”呈现十分与众不同:不仅仅是大场面、多战斗的宏大视野,更是关于战事与智谋、战争与人文、战场与战场之外的细腻勾勒,全格局地注目其他抗美援朝题材叙事未曾着墨之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它的故事新鲜、震撼、感人。

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朝着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进发,开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新局面。在火热的军队建设中,处处蕴藏着丰富故事素材。致敬空军英雄的电影《长空之王》清晰地把一个王牌试飞员的成长过程,一个天之骄子如何战胜恐惧与自傲,同时深刻感受到“试飞大队”这一跨越时代之集体的血脉传承讲得扣人心弦。电影《维和防暴队》反映了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外“被动执行巡逻任务”“主动参与拯救任务”及“出色完成护送任务”的维和过程,体现了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民族与世界之间的融合关系。电影《守望相思树》更是鲜有地从两代军嫂的角度讲了一个为爱坚守、信仰不变的故事,激励无数官兵无私奉献、戍边卫国,更感动着和平年代的每一个观众。综上所述,这些佳作皆是以人本主义为指引,传达了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拓宽了军事、军旅题材的创作思维,刷新了大众对中国军人的固有印象,蕴藏着军事题材电影的光明前景。

以美为魂创作电影爆款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感性时代”的到来。包括文化产品充足乃至过剩已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实,这意味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了更多选择。而“更多”往往也意味着更多同质化的现象产生——当视频海量化、信息同质化、内容雷同化,时代的理性过剩而美感不足,受众的注意力就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这是一项全球危机,也是现在所有文艺群体尤其是电影工作者必须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即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那我们的作品能否在第一时间吸人眼球,满足观众直觉、情感和期望呢?令人欣慰的是,《红海行动》《长津湖》《长空之王》《志愿军:雄兵出击》《维和防暴队》等都是当今我国电影工业一流美学作品的代表,它们为技艺融合时代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像表达与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电影工业美学是指电影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摄影、音乐、剪辑、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艺术手段,它的核心在于将各种艺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电影作品。全媒体时代,新技术对电影这一传统创意领域影响再次加大。

《长空之王》 中所蕴含的尖端科技之美,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与奇观体验——大银幕上看歼-20真机的各种特写,果然和新闻里的远景还有博物馆里的模型不一样,每一寸都是力量与美感的终极体现。战争巨制《志愿军:雄兵出击》,一方面,顶级工业水准的技术成就了它作为一部战争大片的“形”;另一方面,正是穿插在大场面中的文戏所流淌出的柔软之美,最终让宏大叙事真正抵达观众。主打和平爱国情怀的《维和防暴队》,既在大银幕上再现了燃点十足的暴力美学动作场景,又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珍贵理念。东方哲学之美沁人心脾。以上这些有益尝试承载着当代中国电影创作者珍贵的思想表达,也让影片区别于流水线大片式的暴力美学轰炸,以内容为王,让观众从电影中看到更真实的“中国式英雄”、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以及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电影《狙击手》没有华丽炫目的特效,但是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利用视听语言把看似不够宏大的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让人深刻感受到伟大战争的胜利是由无数个小的战斗故事组成的,是由一个个平凡英雄共同演绎的。电影《守望相思树》的创新之处在于——民族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模式实现了转换和重建:唯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让坚守信仰、不忘初心的时代价值有了平易近人的表达,让民族精神可感可知。在真中求美,在美中求真,军事题材电影拥有了更开阔的格局和更高远的美学境界。

“二次创作”赋能军事题材“破圈”

全媒体时代,“二次创作”是根植互联网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互联网精神”的集中体现:开放、平等、快速、共享。“二次创作”是指观众在观看电影后,基于对电影内容的理解、情感共鸣或个人兴趣,利用各种媒介和平台,对电影进行再创作的行为。这种创作囊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涵盖影评、视频剪辑、音乐创作等多个层面。当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来临,全媒体时代更是提供了与现实隔绝的视听场域,在这里,人们更可以尽情解构、戏仿、拼贴、演绎一切现实元素。观众或粉丝基于原有电影内容进行的再创作,已成为电影破圈、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023年9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官方账号“中国军号”首次举办观影团活动,在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首映礼上,邀请观影团观众,也是“中国军号”的粉丝,与本片主创一起分享对影片的理解和感受。他们撰写的影评通过全媒体发布,成为推动该片传播的重要力量。

《长空之王》的热映,一直伴随着有关影片内容中“技术问题”的激烈争辩。彼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防军事频道在B站上的官方账号“央视军事”适时地发了两条视频,一条是对功勋试飞员的采访合辑《到底什么是试飞员?来听听他们说》,一条是《过于先进!国产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更多细节公开》。这两条视频累计观看人次瞬间突破百万,增加了电影的知识趣味性和破圈传播度。

2016年12月10日,“红蓝融合”理念在空军空降兵部队孕育而生。红蓝融合(Red and Blue Fusion)即传统+互联网,“红”是政治本色,是红色基因,是光荣传统的原色调,代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蓝”是时代特色,是信息网络、科技发展的主色调,代表信息技术,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源头活水。2022年国庆节前夕,“‘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军队政治工作创新探索研究荣获2022年全军军事理论成果奖一等奖。同年电影《守望相思树》全国院线公映后,红蓝融合内蒙古中心即刻接棒在全区部队开展“统帅视察十周年,强固北疆谱新篇”系列活动,安排所属人员观看电影《守望相思树》,引导大家在沉浸式教育中受到感染熏陶,凝聚思想共识。同时,他们还利用《内蒙古日报》国防专版、《呼和浩特晚报》、内蒙古卫视“国防大北疆”栏目、“北疆忠诚卫士”微信公众号、奔腾融媒和强军网等“线上+线下”手段,推送各单位动态消息,宣传各级开展活动情况。“红蓝融合”在持续拓展电影内容的同时,其自身理论实践也得到了有效检验和完善。

随着近期《维和防暴队》的上映,我们又关注到技术发展对全民二次创作提供的阶段便利。如AI、VR、XR等,全民二次创作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形式更加多样。技术赋能带动了相关产业如以电影IP为衍生的数字文旅线下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发展,电影的市场生命周期被延长,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拥有了更新、更吸引人的学习平台。

总之,展示好中国军人形象,实现历史记忆、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有效互动,是军事题材电影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面对全媒体时代提供的机遇,我们电影工作者要站在创新前沿,用思想洞察力、艺术创造力、科学实践力去推动创作与传播的突破,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下,大家一起合力推动军事题材电影蓬勃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建设电影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系北京聚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电影制片人)

2024-07-31 □王鲁娜 1 1 文艺报 content75762.html 1 全媒体时代军事题材电影的创新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