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少数民族文艺

共绘绚烂民族画卷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作品述评

《静静的鸭绿江》,周建新著,沈阳出版社,2021年6月

《“海牛”号》,张雪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姚瑶著,贵州民族出版社,2023年12月

《让世界看见》,牛海坤著,远方出版社,2020年12月

《幸福的旋律》,吉米平阶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21年8月

□纪红建

报告文学是深切地触摸时代脉搏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体形式,它以其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为新时代最为重要而又鲜明的文学表达方式之一。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参评的36部报告文学作品,主题涵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模范人物、革命历史等方方面面,是对新时代全面而深刻的书写。广大少数民族报告文学作家拿起手中的笔,通过身边的人和事,书写民族发展与变迁,共绘绚烂民族画卷。其中,既有“国之大者”,也有“民之小事”,特别是以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张雪云的《“海牛”号》、周建新的《静静的鸭绿江》等为代表的五部获奖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和风采,是新时代真实、立体、全面的生动呈现。这些不同风格的叙事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阐释,也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格局。这些作品在题材选择、采访深度、叙事风格、思想表达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特征,也是这几年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创作新成就的重要代表。

第一,题材呈现丰富与多元。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注重对现实及时的反映、报告和表现,精准把握时代的精神特质,彰显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力量,是报告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藏族作家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是一部全面书写西藏全面脱贫的作品,他选取了昌都、日喀则、阿里和噶尔等地理风貌各异的地区为观察点,以西藏近10年驻村工作和脱贫攻坚中的无数个事例,细致书写雪域高原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与辉煌成就。蒙古族女作家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将笔尖对准脱贫攻坚一线,记录了蒙古族农牧民妇女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地方政府,以及以白晶莹为代表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从贫困焦灼的生存状态走向自立新生的感人事迹。侗族作家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切口是贵州的台盘村,这个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的苗寨因一场场“村BA”赛事走红全国,历经过艰难的脱贫攻坚,如今走在乡村振兴路上,又呈现出新变化、新景象,是新时代广袤乡村大地的一个缩影。苗族女作家张雪云的《“海牛”号》聚焦国之重器——“海牛”号,其科研团队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不仅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深度”的象征。满族作家周建新的《静静的鸭绿江》的主人公则是全国“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退役后毅然回乡并隐姓埋名,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

第二,素材源于大地与心灵。报告文学是使命文学,也是行走的文学。令人感动的是,少数民族作家纷纷走进生活现场,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真切而又深刻的记录与表达。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散发着西藏大地的泥土芬芳。在他近10年驻村工作和脱贫攻坚生活中,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到村里住上几天,与最基层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受。为采写《让世界看见》,牛海坤深入位于祖国北疆的科尔沁右翼中旗,不仅感受这里的艰苦奋斗、乡村变迁,更是走进草原绣娘的内心,倾听从她们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笑声。采写《“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体现了姚瑶敏锐的社会洞察力。2022年夏天台盘村的“村BA”火爆后,他就萌生了创作报告文学的想法,随后他深入采访、反复思考,始终以在场者的身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去寻找隐藏在村庄深处的光芒,找到“破圈”的文化密码。为采写《“海牛”号》,张雪云大量阅读科技和海洋方面的书籍,专程来到海边感受,更是数月跟踪海底岩芯取样钻机“海牛”号首席科学家、“时代楷模”万步炎带领下的“海牛”团队,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入感受他们工作、生活状态,聆听来自他们心灵深处的故事。为采写《静静的鸭绿江》,周建新数次来到辽宁丹东,徜徉在山城村,行走在老英雄孙景坤曾经走过的路上,感受着当年老英雄的奋斗足迹,听他女儿讲述着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听邻居们讲述老人的故事,对细节深挖细研。

第三,叙事表达鲜明而生动。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追求完全的真实,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打动人。少数民族作家从最火热的生活现场挖掘到精彩的故事后,运用文学的手法,让故事鲜活并直抵内心。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用驻村工作和脱贫攻坚中的无数个事例,包括异地搬迁、住房改造、现代教育、医疗保障、环境保护的全面实施,也涵盖了人工种草、蔬菜种植、鲑鱼养殖、家庭旅馆、民族工艺、旅游开发等绿色经济模式,细致书写出雪域高原干部群众的艰辛探索、农牧民生活的今昔巨变。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紧紧围绕主人公白晶莹的形象塑造展开描写,不仅写出了一位优秀扶贫干部、民间文艺家,更写出一个敢啃硬骨头的共产党员。作品深入到绣娘们的内心,对她们心理和情感的把握特别贴切,人物形象格外丰满动人。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既写了台盘村的前世今生,也通过无数次零距离接触台盘村驻村第一书记、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乡村解说员等,寻找“村BA”火爆“出圈”的文化密码,呈现出百姓欢喜、村庄繁荣、国家兴旺的景象。张雪云的《“海牛”号》以万步炎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为主线,讲述“海牛”号科研团队自强自立、不断创新,实现技术超越背后的动人故事,并辅以深海资源开发、中国探索深海的科普知识,全方位、立体展现中国深海钻探的飞跃式发展,展现了以万步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的风采。周建新的《静静的鸭绿江》真切地刻画出一位平凡而伟大、深受老百姓爱戴的英雄形象,他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不怕牺牲,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计得失。

第四,思想内涵深刻且辽阔。优秀的报告文学对现实应有全面深刻的揭示,这次获奖的五部报告文学作品在思想内涵上均有探索与体现。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在书写农牧民生活今昔巨变之时,深刻体现了新时代西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面貌,展现中国最边远农牧区翻天覆地新变化,讴歌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让世界看见了中国妇女在脱贫攻坚中的风采风范,也描绘了中国刺绣和蒙古族刺绣斑斓的历史,是蒙古族农牧民妇女走上脱贫路的产业扶贫史、刺绣扶贫壮歌,更是真实、立体、饱满、深情的中国扶贫故事。姚瑶的《“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小切口、小事件、小人物透视大时代,舒展出一幅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魅力独具的画卷与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时代画面,也为探索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样本。张雪云的《“海牛”号》记录了科研工作者的质朴与善良、热情与孤独、辛酸与幸福,彰显着时代气象和时代精神,更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文学抒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生动而鲜活的阐释。周建新的《静静的鸭绿江》表现了一位英雄的一生,博大、浩荡、宽容,正如静静流淌的鸭绿江,他的初心使命在入党的那一刻就从来没有更改过,不仅彰显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家国情怀和英雄风采,也折射出党的百年奋斗史。

时代呼唤报告文学,时代需要报告文学,也对报告文学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深入采访,文学呈现和思想表达,应该是报告文学的双翼。梳理这次参评作品,我们也感受到一些不足。如有些作家采访并未深入人物灵魂的深处、事件的内核;如不少作品表现手法较为单一,形象塑造不够生动;又如思想表达的不足,让作品缺乏穿透力和思辨力。当然,任何事物总是在探索中前行,报告文学亦是如此。新时代为报告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只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创作实践,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就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又能启迪心智的报告文学佳作。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委)

2024-08-07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报告文学作品述评 1 1 文艺报 content75865.html 1 共绘绚烂民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