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的新作《马可的十四岁》是一部反映少儿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语言灵动,人物鲜活,故事感人,清浅的细节里蕴含着启迪读者的复杂与深刻。作品将责任、爱与温暖贯穿始终,写出了心灵疗愈与生命存在的意义。作家用动心、动情、动人的笔触,描述了14岁的马可探索与成长的艰难旅程,关切少儿境遇、聚焦少儿心灵变化,充满人文关怀。
小说写出了主人公所面对的感情的复杂与生活的缠绕。14岁是童年与成年的交界,是走进那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青春期的伊始。作者书写酸甜苦辣皆尝、五味俱全的少年时光,让读者感受马可内心的挣扎与蜕变。马可的14岁并没有想象中的自由和快乐,“这位来自远郊小镇的中学生心中,像被人拴上了一块秤砣,坠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从他记事那天起,会木工手艺的爸爸就跟酒瓶子表现得异常亲昵,酒后高谈阔论,接着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人;妈妈出了交通事故后,丧失了大部分记忆,只有“嗅青梅”三个字不时从口中冒出来,终被送进医院;马可转到市内的英培中学后,因为口音奇特被同学嘲笑,频繁受到外班同学英勇的挑衅。作品将芜杂的生活场景敞开,细腻呈现了少年马可的心理活动,传递出淡淡的忧伤情绪。
经历坎坷后,马可获得了精神抚慰和心灵成长。他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想着外公临终前对他讲的那句话:“路要一步一步走,日子要一天一天过,孩子,记住,再大的困难,也有过去的时候。”马可得到了外公真传的雕刻技术,他想,既然妈妈心心念念“嗅青梅”,寻找“嗅青梅”图样就是一种不错的精神寄托。如果自己能把它雕出来,说不定妈妈的病就能好起来。马可在帮妈妈找寻记忆的同时,渐渐融入了班级,跟着同学一起去西安研学,参加篮球、木雕和智力比赛。马可以“大唐仕女”命名的改装版“嗅青梅”受到评委们青睐,在“巧手杯”评审阶段脱颖而出,一举夺魁。与此同时,医院方面传来消息,妈妈的病情出现了好转迹象,很可能与马可寄来的雕像有关。
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滋润了少年儿童,也让成年人读出了万般滋味。以卖紫檀笔筒换球鞋等为故事节点结构情节、展开叙述,并由此构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空间,从而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下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善良的铁大妈、房东愣三、好友袁林、趁火打劫的英勇和曹骏、图谋不轨的保安等纷纷亮相,马可也在充满挑战与成长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当马可将酗酒后血染左臂的爸爸送至医院获救后,爸爸幡然醒悟,决定改过自新,向他保证从此戒酒。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大人们与他们一起走过,一起磨砺,一起伤痛或欢喜,这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社会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给孩子们一个适应期,让他们有胆量和责任感去适应社会,让他们懂得面对挫折不要灰心丧气,心中要充满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作品提醒孩子们,不断在黑暗中寻找光亮,在美丑善恶中探寻生命的本真。儿童文学作品不光要传递给儿童世界是善的,更要传达世界可以在他们的手中变成善的这一理念。《马可的十四岁》正是以“成长”为叙事线索,在描摹生活起伏的波澜后传递给人以温暖和希望。周敏并不回避艰辛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但温暖人心的正是那些生命涟漪,是爱与善良,作品为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广大读者提供了阳光与友善,也提供了有深度与厚度的文化支撑。
小说最后以家人之间、同学之间互相理解为结尾。马可的爸爸为了能揽到更多的木工活儿,决定随几位老伙计北上。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帮手,马可也要收拾行囊踏上列车,与爸爸会合,去给妈妈赚取更为充足的医疗费,开启另一段新的人生。在向同学们告别之际,一位同学把一个厚厚的硬皮笔记本交给马可:“这个本子里有全班同学给你的留言,每个人的留言都是用火漆印章封好的,绝对保密!”待马可一页页读完留言后,已是泪流满面,他缓缓睁开双眼,翻开留言本空白一页写到:
“我的十四岁还没有过去,可是,我已经怀念它了。”
(作者系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