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近九旬的剧作家编辑剧作选,将他一生的重要剧作认真研读、编校、出版。编辑的过程,也是进入作者个人历史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小编收获良多。 河南项城是个特殊的地方,人杰地灵,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孕育出不少特殊的人物。本书作者——86岁的剧作家李泓先生也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在未见到他之前,我在微信朋友圈看他晒自己动手蒸的馒头;看他和学生后辈旅游的美图,那些孙子孙女辈的学生花枝招展地簇拥着他;看他骑自行车几十公里去沈丘吃肉盒——这是一位多么热爱生活的老人家。见面之后,听他讲他写的戏巡演时从被拒绝到被追捧的那些趣事,一个通透洒脱的长者很具体地存在于小编眼前。 通过这本书的合作,我更加认为“年高德劭”“德高望重”“返璞归真”这些成语就是为他准备的。 戏曲是古老的艺术,也是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开出的花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戏。李泓先生一生扎根家乡项城,为父老乡亲写戏,他的《农家媳妇》《农家嫂子》《农家巧妮》三部大戏久演不衰,深得群众喜爱。这是老先生奉献给这个世界的无限深情,也是他对家乡深沉的爱。 在编辑过程中,我反复确认,这些剧本全都是在舞台上演出过的,《农家媳妇》已累计演出两千余场,除了河南本埠,该戏曾在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巡演,深得群众喜爱。在安徽演出时,当地的村支书说,你们这戏演一场,比我们开十次会都管用。家庭和谐、孝敬公婆、赡养父母等主题通过唱戏、看戏,潜移默化影响了观众的心理,成为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食粮。 因为大部分戏都已演出多年,一直在打磨,其三观是经受得住群众检验的。小编的工作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比如,《农家媳妇》中,中秋时节剧情里出现桃子。这个季节对吗?一般来说北方的桃子是夏季水果。在《农家嫂子》中,寿桃和甜柿同时出现,这时间合理吗?经过沟通,李老师回复:关于桃子,有五月鲜、六月红、八月紫樱桃等。八月桃正赶中秋节卖,与秋柿子也可赶在一起。既然有依据,那就保留。 二审提出来:文中提到在作者创作生涯中具有阶段代表性的作品并没有选入,比如《一篮红薯干》《高路入云》,是否要收进来? 李老师回复:很可惜,当时的领导因为《高路入云》要逮捕我的时候,我父亲把它烧了。因为只有一份手写稿,烧了也就没了。这个回复背后丰富的信息量,就像书画作品的留白一样,虽空无一物,却写满了一个人的历史。 和作者全程沟通顺畅,经过编、审,成书去掉了小戏《彩礼风波》,这是涉及男女定亲彩礼和双方父母斗嘴的一个小戏。可以想象,在乡村的大舞台上,这种贴近生活、矛盾冲突非常好看的戏很受群众欢迎。不过在出版上,关于彩礼的价值取向问题,要谨慎表述。彩礼该不该要,多少彩礼比较合适,不同地域的男女结亲,对彩礼认知差异太大,矛盾如何解决?我犯难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我们果断去掉了两个小戏。 在印前质检时,质检老师提出来几处方言用词不规范的问题。豫剧是面向河南话方言辐射区民众的艺术形式,方言土语的表现力更强,也常为唱词创作所采纳。戏曲表演是综合艺术,通过“演”和“唱”输出内容,而出版是平面艺术,用具体的文字来表现。这里就面临表演很容易被领会,白纸黑字落到纸上却要遵守语言规范的问题。我们的质检赵红宙老师是河南南阳人,根据经验和常识反复核查书中涉及的方言,晚上八点多还在请教同行关于项城的方言,比如“轱辘锅”,指的是过去河南乡间补锅的旧手艺。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简称现汉七)的词条,采用了“锢露”一词,词条释义为:用熔化的金属堵塞金属物品的漏洞。整个编校过程我们既保留了河南豫剧的语言地方特色,又保证语言符合出版规范。 在图书编辑过程中与作者的沟通中,有三个点令我非常感动: 第一次,关于书里放不放照片的问题。小编的建议是不放,我以为图书还是要纯粹一些。照片涉及一些人不适合出现,李老师接纳了我的建议,他说:再好的食材,不合适也不能放。 第二次,我在审稿过程中看到文中提及,他的生日是六月初八,查了日历,是7月13日。我就想赶在这个时间把书做出来,但是,时间特别紧张,在各种流程没有实质性走到位、尤其该书的CIP没有批复之前,我心里是没底的,也不敢乱承诺。我就如实告诉老人家,这个CIP(书号相当于一本书的“准孕证”,CIP相当于一本书的“准生证”)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管理的,我们只能按流程等待批复,万一不能赶出来,请他继续耐心等待。李老师回复我:道法自然。人有善念,天会感知。你对我这老头儿的这点心意,老天会看见。 第三次,是万事俱备,临下印厂,我们原先定的布纹纸需要调货,在争分夺秒的情况下,我果断选择了同色的平替,跟李老师沟通,他说:只要你认为合适,我就放心了。 瞧,这是一位何等通情达理的老人家。这是真正的“中国好作者”。 戏剧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对结构、语言有非常特殊的要求。李泓先生早年写小说、诗歌,喜爱古典诗词,后来写戏的时候,这些文学上的准备就发挥出了作用。在《农家媳妇》中,女一号周玉兰有一段唱: (唱)嫂子你做事太过分, 怎能这样对双亲! 问世上谁人不是爹娘养? 没爹娘谁又能长成人? 乌鸦尚有反哺意, 羊羔跪乳报娘恩。 可是你,忘了骨肉忘了本, 竟逼着婆母祭宅神。 你对着天,对着地, 对着四邻众乡亲, 伦理纲常全不问, 你也该拍拍胸问一问良心! 可以想象,当舞台上这样的唱段慷慨激昂行云流水般响起,台下的观众有人流泪、有人欣慰,更多的观众热烈鼓掌表示认同。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就是这样通过舞台上的故事演绎,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什么是我们应当坚持的,什么是我们要唾弃的。这不就是文明的薪火无声的传递吗? 李泓代表作——豫剧现代戏《农家媳妇》荣获河南省第一届县(区)级戏剧大赛金奖和河南省第三届“黄河杯”戏剧金奖、最佳叫座奖以及剧本、谱曲、舞美、伴奏、灯光、演员等共十四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这样优秀的剧作出版,也会给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基层院团以及戏曲研究机构提供一个学习和摹唱的样本。在全面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中,它不仅是有益的,更是必要的。 但是,有人提出,戏曲是好的,但出版是否必要?能不能有读者?因为看戏的人与看书的人毕竟是两类人。我则支持认为,这是一部河南豫剧的剧本集,收入资深编剧李泓先生豫剧代表作《农家媳妇》《农家嫂子》《农家巧妮》三台大戏以及十余部豫剧小戏、话剧小品等剧本。这些剧本,全部为排演过的成熟剧本,并获多种奖项。剧作家李泓自述,其创作一生不离农业、农民、农村,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在演戏中传递健康的三观,优化观众的看戏体验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与中国传统戏曲最初的“高台教化”功能始终一致,而又始终站在观众之中,春风化雨,寓教于乐,深得群众喜爱。且剧本内容紧贴当下生活,语言充满机趣,除了作为演出底本,其文本的可读性亦可作为戏曲爱好者的文娱普及读物。李泓的豫剧现代戏在当代河南的戏曲演艺史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芬芳田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的戏剧院团、农家书屋、机关单位及中小学校都需要这样成熟的剧本。 现代戏作为一种文本价值高、创排成本低、群众易接受的艺术门类,将戏曲的焦点对准普罗大众的当下生活,数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人欢马叫》等已经经典化,屡屡被其他艺术门类转化、再创作,不拘一格的广泛传播,验证了其艺术上旺盛的生命力。李泓先生正是在这条路上辛勤耕作。这些剧本的出版,将为戏曲从业人员、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抓手。 在该书付印前,我的同事积极联络馆配,令人欣喜的是,各地图书馆预先订购了1500册。也就是说,这本剧作集将如小编设想,成为各界人士了解戏、学习戏、评论戏、研究戏的一个实物资料。李老师不仅留下了优秀的剧作,还培育了优秀的继承人。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剧本的出版锦上添花。 (作者系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