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际岚
《台港文学选刊》创办于1984年9月。它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产物。诞生于“大气候”,社会的“大气候”之中。
关于台湾问题,中央提出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战略构想。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倡导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包括对台工作基地。他多次强调“闽台一家亲”,“不论从历史上讲,还是从血缘关系讲,都可说是地理相近,语言相通,血缘相亲”。那时,福建全省上下,洋溢着解放思想、勇闯禁区的浓厚氛围,从领导到基层,渴盼在两岸关系上开创新局面。
1982年初,《福建文学》创设“台湾文学之窗”,开始系统介绍台湾不同时期知名作家的小说作品。陈章武和我受托兼任专栏责任编辑。专栏持续了2年多,反响热烈。1984年4月,“全国第二次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前身)在厦门大学举行。闽籍香港作家梅子(本名张志和,时任香港三联书店编辑)与会。会后回福州的火车旅程上,他同我以及一起返程的海峡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林承璜先生畅谈参会感受,并建议可创办专门介绍港台地区文学作品的杂志。我随即反馈。当时,《福建文学》领导班子正在调整,季仲提任福建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并兼任《福建文学》主编,蔡海滨、陈章武任副主编。新班子着眼于刊物创新改革,力求呈现新气象。刊社安排数位编辑赴省外进行读者调查,搜集市场信息。通过汇集、梳理和分析读者意见,并认真吸纳梅子等的建议,刊社于1984年6月开始酝酿创办《台港文学选刊》。当年9月,创刊号面世。(香港作家梅子于《台港文学选刊》创办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时,均撰文致贺,回顾了这段文学因缘。)简而言之,“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催生了《台港文学选刊》。
《台港文学选刊》的基本架构,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迁过程。创办之初,作为《福建文学》增刊,由福建省文联主管。草创阶段,在《福建文学》内设置《台港文学选刊》编辑组(后称编辑室),由我具体负责;对外亦称《台港文学选刊》编辑部,季仲和蔡海滨、陈章武分别兼任该刊主编、副主编。3年之后,1987年夏,依照相关规定,调整相应建制,《台港文学选刊》单列,均由福建省文联主管、主办,编辑业务独立,班子单独设置,省文联负责人季仲仍兼任主编,我担任副主编,专职,主持日常事务,直至1995年底。1996年至2011年,我接任该刊主编。此后,宋瑜、赖碧强先后担任主编(执行主编)。现任主编练建安,副主编马洪滔。《台港文学选刊》顺时应势,办刊工作不断推进,获得全国性、华东地区以及福建省多种荣誉。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萧乾、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毕朔望、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曾敏之以及福建省出版界元老杨云曾应聘担任本刊顾问。汪毅夫和南帆现任本刊顾问。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于社会面、于业界的辨识度和关注度。
《台港文学选刊》是专门介绍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这便是刊物定位。在当时,它是全国第一家此类文学杂志,可谓开风气之先。
永远铭记于心的是,1984年7月6日,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台港文学选刊》撰写了代发刊词《窗口和纽带》,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台港文学选刊》的性质、意义和作用。他指出:“如何促使不同制度、不同社会的人增进了解,消除隔阂,求同存异,进而融会贯通,和谐默契?文化的交流,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他期待,“《台港文学选刊》将成为瞭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团结三种社会力量的一种精神象征”,“这个选刊是可以担当起这一任务的。因此,我也相信,这个选刊是会受到炎黄子孙们的欢迎和喜爱的”。
《台港文学选刊》对于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的介绍和推荐,既“热”又“冷”,积极而审慎。概括起来,可以称其为“刚柔相济”和“雅俗共赏”。
“刚柔相济”,是《台港文学选刊》的基本风格。
“刚”,即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它贯穿于《台港文学选刊》四十年的具体实践。刊社注意把好方向关,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推进和平统一大业的高度看问题。谨慎辨析作品的思想倾向,坚决排拒显性和隐性的“台独”思潮。
“柔”,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注意柔性处理存在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秉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客观、理性地加以介绍。在作品选择上,没有人云亦云,没有跟风随大流。只要确实存在突出的文学价值,激浊扬清的社会意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便着力向读者推介。
“雅俗共赏”,是《台港文学选刊》的显著特色。
刊社注重介绍作家作品系统化、科学化,从不以个人喜好代替选稿既有标准,也不为省时省力而使所选作品类似简单的拼盘,避免僵滞、刻板。既重在“选择”,用心进行筛选、辨析,也重在“展示”,认真加以组合、呈现。不断推出各种专号专辑,策划各种专题,设立各种专栏。刊物所发作品,体裁、题材、语言、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构成琳琅满目的画卷。
一条文化纽带
《台港文学选刊》扮演的角色,概括起来,可以说,它是一扇文学窗口,一条文化纽带,一座学术平台。40年来,《台港文学选刊》先后介绍了数以千计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4000余万字的作品,并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华文作家、文学团体和出版机构建立了广泛联系。百多批次作家代表团来访,《台港文学选刊》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广泛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台港文学选刊》办刊工作和开展活动,始终得到中国作协、国台办以及福建省各有关方面的热情帮助。福建省文联领导班子,相关处室、协会、刊社、院馆、中心等,都给予积极支持。办刊、办活动,是群体行为,是系统工程;反之,难成其事,难毕其功。
创刊以来,《台港文学选刊》所涉交流活动,数量颇多,范围颇广,其中,“海峡诗会”特色尤为鲜明,影响较为显著。
2002年,发挥刊物的资源优势,积极谋求闽台“五缘”的切入点,倡议发起了首届海峡诗会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邀请对象有“诗文双绝,学贯中西”的余光中、被诗歌界称为“诗魔”的洛夫、素有诗界“任侠”之称的郑愁予、发现众多文学“天才”的“诗儒”痖弦、影响了几代华人心灵成长的席慕蓉等享誉海内外文坛的名家,亮点频出,反响良好。
海峡诗会活动由福建省文联直接领导,福建省作协、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等共同参与,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具体承担了通讯联络、文案策划、作品选择、活动安排、刊物推介、媒体宣传等以及一系列后勤会务工作。诗会形式大多采用组合式模式,即诗艺交流,诗歌朗诵,文化采风。十届海峡诗会,先后累计举办十多场研讨会、座谈会,十多场文学讲座,近二十场朗诵会,等等,参加人数众多,各类媒体广泛报道,覆盖面和影响面甚广。
一座有益的学术平台
长期阻隔的历史因素,造成有形无形的疏离,因而也促发了增进相互了解的现实需要。《台港文学选刊》面世后,迅即为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广大读者所关注。创作与批评,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推介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必然要求梳理文学发展的脉络,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呈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台港文学选刊》为此所作的努力,持之以恒,颇有成效。陆续开辟了“文苑纵横”“华文道场”“论丛小拾”“文坛掠影”“选刊之友”等专栏,特别是近年增辟《华文文学论坛》,刊载了海内外许多知名作家、学者的理论研究和作品评论文章,还选发了不少文学新人以及普通读者的文章,前后累计不下三百万字。
《台港文学选刊》重视“开门办刊”,举办多次“选刊之友”征文活动,吸引广大普通读者踊跃参与。刊社还曾与部分高校联动,召开评刊会,鼓励大学生对作品说长论短。积极主动地广开言路,珍惜读者的参与热情。
《台港文学选刊》自创刊开始,四十年间,持续不断,刊发多个类别、多种层面、多样风格的评论文章,这在选刊类杂志中,并不多见。它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一座有益的学术平台。
《台港文学选刊》问世后即受到文学界、社科界、新闻出版界的高度重视。创刊10周年时,唐达成曾热情驰函致贺:“十年来,每翻阅‘选刊’,便觉万种风情,齐来眼底,或市井掠影,或人间百态,或精灵隽秀,或悲歌慷慨,或心灵磨难,或感情波荡,或愁浇块垒,或神驰云外,台港作家笔下的种种人生情态,社会样相,与我们的生活,固然各有不同,但从他们笔下流露的人生姿态,错杂心情,万端感慨,并非隔山隔水,不可理解,都可以相通、相知、相解。文学本是人类灵魂的历史,通过文学沟通彼此的心灵,正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对于构筑华夏子孙共有的文学大厦、精神园林,‘选刊’更是功不可没。”唐达成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他简约而又精确概括了台港澳地区文学作品的突出特色,高度肯定《台港文学选刊》这一平台的价值和作用。许多台港澳及海外知名作家、学者也热情回应,纷纷表达谋求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发展繁荣的共同心愿。余光中曾表示,《台港文学选刊》“发皇于人文鼎盛的福州,也别具风雅的意义。不论大陆评论界‘闽派’之说究何所指,八闽文风能扬起这么一本刊物,总令我们刮目相看,并且相信林纾、严复、辜鸿铭、谢冰心所以得风气之先,真可印证‘地灵人杰’”。洛夫以诗作形象概括:“十年,只在一呼一吸之间,/而一部人文历史便如此完成,/完成的不仅是一座桥梁的使命,/更是一种使海内外中国人的,/千万缕情的交融,/千万颗心的凝聚的工作。”陈若曦则直陈:“我曾在大学教过‘当代小说’课,常通过《台港文学选刊》寻找台湾作家的新作,可见倚赖之深。”共同的情缘和文缘倾注于此,犹如张晓风所形象描述的,“共一片文学的月色”。
另一方面,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还积极参与省内外的学术活动。在福建日渐形成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三位一体”的态势。福建省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于1988年11月成立,这是全国范围内本学科领域第一家省级学术团体。《台港文学选刊》系发起单位之一,创会后长期作为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单位;2005年之后,曾多年作为研究会依托单位。刊社还参与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
同时,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也成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的发起单位之一,共同助力这门学科建设的确立和拓展。2002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正式成立。本学科领域的老中青三代学人,给予《台港文学选刊》热忱的勉励和诚挚的支持。他们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进行及时、深入的诠释和解读,以有深度、有创见的学术成果直接参与《台港文学选刊》办刊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四十年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台港文学选刊》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构建华文文学共同体,切实发挥了“窗口和纽带”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