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刊出本栏目第一篇手记后,我成了“全社的希望”。如此直白地袒露心思,毫不掩饰内心的狂喜,各种正负“反馈”可谓纷至沓来——大家都等着看,这场好戏要如何收场!即便我极力掩饰越发沉重的心虚,但也按捺不住现实的打击——眼见着邮箱里的投稿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这个教训让我意识到,我在洋洋得意的同时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即稿子之所以能“奔涌而来”,原因仅在于投稿信箱刚刚开通,各位“专家学者”都急不可耐地把“库存”悉数奉上了。这里包括高校学生的课堂作业,从作者的自我介绍一眼就能看出;包括被专业刊物拒绝的学术文章,从规整的前言、摘要和注释就能明白;还有那些随手写出、登不上台面的稿子,也来瞎凑热闹。
我被“假象”迷惑了,一日数篇、甚至数十篇的投稿“盛况”只发生于起初。一旦过了某个时间点,投稿量断崖式下滑便是在所难免的。于是乎,忧愁再次爬上了我的心头。让人懊恼的是,自认聪明的我竟然没有想明白这个缘由,还傻乎乎地认为自己已然“暴富”,可以高枕无忧——原来这种“暴富”竟是虚假繁荣!
看来,指望投稿不是长远之计,只能缓燃眉之急。再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投稿——小说、诗歌、随笔……真是无奇不有,把堂堂网络文艺版面当成副刊?我倒是想奉劝这些投稿者,郑重其事地写上这么一篇回复函:请不要病急乱投医,有的放矢方能正中目标!但又转念一想,如此严肃是否会招来负面影响?于是作罢。
原本期望从“深山中觅珍宝”,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心,就这样被一篇篇随意至极的投稿所伤害,真是“噫吁嚱,危乎难哉!好稿之获,难于上青天!”
好在,我不是容易被困难打倒的人。大丈夫能屈能伸、越挫越勇。邮箱之途既然只能当作退路,回归常规的策划才是。这一宝贵经历“教育”了我:不该心存侥幸,定好选题、选好专家、约到好稿才是一条通往编辑之路的坦途,通过个人意志将稿件收集、完善,进而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