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文学评论

当代乡土小说研究之审美意识的建构

——评贺仲明《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贺仲明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4年6月

□钟世华

乡土小说伴随现代文学的发生而出现,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结出许多硕果,如何选择恰当的视野与方法成为今天乡土小说研究的着力之处。当然,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并不在于其新奇的程度,而在于是否能与研究对象之间形成精神的共振与思想的融通。在此意义上,贺仲明的新著《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正通过建立审美研究的特殊视角,将目光探触到70多年来乡土小说的发展历程之中,细致地考辨了乡土小说的审美姿态、艺术形式以及作家审美心理等问题,也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建立起深刻的联系。在贺仲明看来,当代乡土小说的审美研究绝非文体形式、叙述视角、结构层次等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深入探究由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生活与文化政策等综合性因素形成的“历史合力”,并据此建构出当代乡土小说研究的审美意识,既为乡土小说的创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引,也为当前的乡村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基于当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历史整体观”,是该书在建构审美意识过程中坚持的核心理念。相较于一般的文学思想、作家地位、作品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来说,审美研究更加具有整体的观念,其本身包含“美的形态”“美的观念”与“艺术表现”等内容,能够在文学本体和社会文化、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建立统一的关系,呈现研究视野与方法的综合性。该书在探讨乡土小说时虽然把当代70多年分为“1949-1976”“1978-1999”“2000-2015”三个时期,赋以“革命时代”“改革时代”“新世纪”的命名,但在具体论述时并非采用独立的、割裂的视域,而是深入挖掘与呈现了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之间的隐秘关联,同时也结合了现代时期的乡土创作状况,形成审美研究层面的整体观。早在1980年代中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就提出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观念(《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引发学界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视野的认识变革,但此种方法在随后的研究中其实运用得并不理想,许多学者依旧采用断裂的、孤立的意识来对待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研究。就此而言,《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是对“整体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与当前研究中的“南方文学”“南方写作”等热点现象产生对话,在研究实践上具有示范的作用。

具体来说,该书在探究“革命时代”的乡土小说时自觉地运用了整体性的视野,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表现出崭新的思考。贺仲明以孙犁、赵树理、浩然、柳青等“革命时代”的乡土小说家作为核心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乡土化抒情、农民文学目光、作家审美心态等问题,使这些作家与现代时期废名、沈从文等经典作家以及解放区文学创作之间建立起深刻的关联。这便重新激活了1950-1970年代小说研究。而在“改革时代”以及“新世纪”乡土小说的探讨中,贺仲明也注意到其与“革命时代”的社会心理与审美文化之间的关联,这尤其体现在那些成长于“革命时代”的先锋小说家身上,虽然他们在新时期之后借鉴的创作资源更加丰富与多元,但在结合中国本土化语境的过程中,“革命时代”乡土小说中的写实主义依然得到持续的运用。

尽管该书立足于研究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历程,但作者还是以精准的目光捕捉到了其中存在的“不变”因素,诸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人”的观察等。这里的“不变”并非与“变迁研究”的主题相互矛盾,而是在更高维度上强调了乡土小说的本体要素,而这些要素是促使其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力。这同时意味着,任何研究都不能为了追求视角的新颖而剥离研究对象的本体,一旦忽视本体性的要素,任何创新性的方法都不过是虚假的炫技。在谈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时,贺仲明认为其在“革命时代”的乡土小说中无疑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等作家的创作实践,深刻影响了此时期乡土小说的精神历程与传播接受。到了“改革时代”,多元思想潮流的传入拓展了乡土小说家的创作视野,也使其对于乡土内核的思考更加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家们完全丢弃了现实主义,而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等创作方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既有力地吸收西方创作潮流,又与中国本土语境紧密结合的创作方式,更加契合社会时代发展变迁的需求。即便到了“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依然是红柯、李进祥、石舒清、贺享雍,乃至更年轻的“80后”作家马金莲、甫跃辉、郑小驴等人在创作中坚守的本体要素,抑或是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只不过在地域性、文化性、社会性的作品中表现出形式的差异。

对“人”的观察成为该书着力塑造的又一“不变”因素。贺仲明指出,无论是现代时期还是当代时期,乡土小说创作中的“人”均作为主体性要素得到集中再现。相较于其他题材的小说而言,乡土小说更加关注乡村转型过程中“人”的现实遭遇、生存处境、心理变化等问题。正如该书结语部分所指出的,“作为乡村生活主体的人的思想观念”所发生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既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涉及深层的精神和文化世界”。所以,“人”的问题不仅是以往乡土小说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乡土小说在未来的发展进步。

乡土小说的变迁绝非简单的文学形式与审美趣味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总体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结构的转变,我们透过乡土小说这一载体可以窥见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这也是《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一书着力强调的思想维度。无论是该书提出的“将美的内容、方式融入乡土文化建设之中,让文学、审美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这一美好夙愿,还是在分析贺享雍《乡村志》时表现出的为乡村决策者和关注者提供启迪的思想,抑或是面对信息化时代,发出的恰当引导和调整社会文化管理的呼吁,其中均蕴藏着通过文学研究来促进社会发展的宏大愿望。未来的乡土小说若想“以其独特思想和艺术性格,以及独特的魅力价值,卓立于小说世界中”,其本身就不能仅仅回答文学层面的发展变化,而应当在乡土社会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上进行持续的探索,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变迁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员,文学博士)

2024-08-30 ——评贺仲明《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1 1 文艺报 content76152.html 1 当代乡土小说研究之审美意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