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独玉(Sue Tuohy)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的杰出学者,多年来苏教授致力于中国民俗学研究,是享誉世界的汉学研究者。她出版了多部汉学研究专著,例如《采花·定义流派:张亚雄与花儿民歌选集》《文化隐喻与推理:当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等等,这些作品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讨论。与很多西方汉学家对中国展开的“严肃”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研究不同,苏教授关注的领域与日常生活高度相关,这使她的学术成果受到更多学者,甚至是普罗大众的关注。得益于独树一帜的汉学学术面向,苏独玉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更亲近、更开放的学者角色。
汉学之旅的起点
与很多汉学家的经历相似,早期苏独玉被中国古老的语言与璀璨的文明吸引。基于这种强烈的文化兴趣,颇具“行动力”的苏独玉前往中国南开大学开启求学之旅。早在1983年,苏独玉就深入到中国青海省和甘肃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当时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初期,西北地区的实地交通还没有那么便利,起初苏独玉的科研之路可谓困难重重。幸运的是,苏独玉在兰州遇上了她汉学研究的“引路人”——兰州大学原中文系主任、著名民俗学家柯杨教授,由此开启了她对中国民俗学的长期探索。在柯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苏独玉深入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的“花儿”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由多民族创作的民歌形式,因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的内容丰富,涵盖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多个方面,语言朴实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学家,苏独玉有着不同于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她不仅关注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更深入探讨其背后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民俗学、音乐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多年来,苏独玉始终致力于汉学研究,拥有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她揭示了民俗学与音乐学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窗口。也正是因为苏独玉卓越的学术工作,她的研究获得了多项奖金的支持,相信未来她会带给汉学研究界更多的惊喜。
深入田野的学术探索
如果细读苏独玉的学术著作,会发现她的汉学研究有着生动的笔触,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学术方法与理论缺少深度。与很多“躺在摇椅中”的汉学家不同,苏独玉教授的研究都来自在田野中获得的一手材料,读者可以在她的文章中看到大量调研数据。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她多次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汉族等不同民族的“花儿”歌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记录下大量珍贵的民间歌谣。苏独玉教授在研究中国西北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作为一位美国学者,她不仅要克服语言沟通的障碍,还要努力融入当地文化。苏独玉凭借对“花儿”的热爱和深厚的民俗学功底,不仅开展了详尽的田野调查,还通过学术交流,逐渐改变了社会对“花儿”音乐的认知,促进了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苏独玉笔下,中国传统歌谣变成了民族记忆的载体,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幅独特的民间世俗文化画卷。多年的田野调查让苏独玉教授深刻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社会力量和文化认同功能,见证了花儿歌手们如何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她基于实践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让国际社会得以从多维度观察一个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文化中国。
搭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当前的中外文化互动中,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汉学家也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话事人。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与观念意见,不仅促进了中外民间的相互理解与深度对话,更是为国际发展层面提供了更为专业、细致、科学的学术参考。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各种“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苏独玉这样的文化使者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苏教授一生致力于促进中外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为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共同发展提供学术基础。苏独玉教授是国际民俗学界少有的几位专攻中国民俗的学者之一,她在中国传统音乐民俗方面成就斐然,是国际民俗学界有名的“中国民俗学专家”,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在中美文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桥梁。作为一名在民俗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苏独玉积极在全球高校进行访问讲学,向世界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多次开设讲座为国际社会普及中国民俗知识。同时她还在印第安纳大学开设多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修习过这些课程的青年学子不计其数,培养了无数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多年来她激励了大量西方青年前往中国学习深造,让他们从此爱上中国,爱上汉学。在苏独玉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被西方社会所知,她用民俗与音乐搭建起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用这种“接地气”的学术研究加强了文化共鸣,增进了互相理解,深化了情感联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力量。
作为当前国际知名的汉学家,苏独玉教授不仅是在民俗学领域颇有建树,更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她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鞭辟入里的学术著作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新中国形象。苏教授的工作早已超越了学术的范畴,她更像是一名中外文化使者,用自己的学术生涯为全世界提供深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机会。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和理解。时至今日,苏独玉依旧在中国这片文化多样性的田野上耕耘,为中国民俗研究、全球文化的交流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