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高质量发展

少年儿童是未来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为推动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新时代优秀儿歌创作传播的发展繁荣,5月14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诗刊》社、《文艺报》社承办的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研讨会在京举行,十余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研究专家、词作家、阅读推广人以及一线教师参会研讨。本版摘登研讨会部分发言。

——编 者

让儿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

□刘晓晔

儿歌处于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交叉的边缘地带,反映的是世俗文化和儿童的市井生活与情趣。因此,在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反映地方民俗和中国精神的儿歌整理与传播,使儿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智慧手段,加强儿歌资源的保护与传播,搭建儿歌资源库,服务于家庭、学校教育需求;其次,使儿歌研究、保护、传播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充分重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推进幼儿学会国家通用语言”等相关政策,通过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儿歌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建设;再次,充分重视幼儿儿歌学习价值,跨学科地开展儿歌对儿童语音、读写能力等语言发展贡献的研究,提升教师、家长群体对儿歌价值的重视程度;此外,搭乘图画书出版、数字阅读的高速列车,实现口头文学的书面传承与现代数字化转化。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儿歌要读出来才有生命

□孙 怡(小雨姐姐)

在新媒体时代,儿歌的传播已经融入了数字化、互动性和多样性等多元特征,传播渠道不仅有电视、广播、报纸,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短视频平台。在校园的课间活动中,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里接触到更多的儿歌,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家庭中,亲子共读儿歌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优秀的作品。另外,儿歌在各种全国少儿语言类大赛、考级中广泛传播,绝大多数作品是孩子和家长们一起选的,有时甚至会出现几十个孩子选用同一个作品的现象,既说明孩子们对这些作品的喜爱,也说明儿歌精品的匮乏。因此,儿歌不能只停留在报刊、书籍文字中,而是需要被读出来,真正赋予它生命。我们需要加强对儿歌传播渠道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形成合力推广儿歌。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儿歌传播效果的研究和评估,以便更好地优化传播策略。我们希望,儿歌不仅是简单的韵律和诗句,更能够传递正能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陪伴和引导,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生活的重要窗口,让他们在快乐的儿歌中茁壮成长。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高级编辑)

把好入口 打通出口

□杨启舫

目前,我国少儿歌曲的创作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少儿歌曲创作的断代现象比较严重,可供孩子选择演唱的优秀新创少儿歌曲数量稍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纸媒、电视、唱片、线下演出等行业受到冲击,大量的原创儿童歌曲得不到有效的传播。所以,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媒形式下,我们的儿童创作亟待提振,在“入口”和“出口”上多下功夫。把好“入口”,即是把好儿童歌曲的歌词创作关;打通“出口”,即是要求新时代儿童歌曲创作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对于重大主题的少儿歌曲创作则要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口号化,要寓教于乐,要有情趣和浪漫的想象力,更要相信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孩子们需要新儿歌,这就要求我们多方面寻找突破口,努力打通从儿童歌曲创作到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国2亿多孩子送来更多健康、向上、温暖、好听的优秀少儿歌曲。

(作者系中国音协理事、词作家)

从中学语文教育

看新时代儿歌传播的特点

□胡 阳

从学校场景的角度来说,适合今天儿童生活的儿歌很少,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朗朗上口的作品大多是我们小时候广为流传的作品。新时代儿童更加张扬个性,追求自我情感的表达,认知视野很广阔,也很容易共情,对音乐审美的要求比较高。要有好听的旋律,还得有动感的节奏、有趣的文字组合,能表达独特想法的内容,这才是他们喜欢的。在校园生活中,搞笑的、充满幽默感和词语创新的童谣儿歌,节奏感强,能抒发感情,有比较鲜明的语气特点,能够应用到各种场景中去,传播很快。《诗经》《论语》《姓氏歌》《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能够教孩子一些文化或生活常识,应用场景比较具象,依然可以得到他们的喜爱。通过学校语文教育的特定场景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大家对于新时代儿歌的强烈需求与热烈呼唤。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语文教师)

2024-09-18 1 1 文艺报 content76354.html 1 推动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