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

以史为线,展现新时代的“昆山形象”

□张 陵

《昆山景象》,何建明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4年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昆山景象》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景象的一道绚丽的文学光芒。作家聚焦中国县域经济之首的江苏昆山,重新梳理昆山之路,深入解读昆山密码,生动讲述昆山故事。作品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把昆山人民几十年的奋斗与中国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出昆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中昆山篇章的独特魅力。

《昆山景象》里的昆山风景,宛若一幅“只此青绿”般的诗意画面。书中所描述的昆山大名鼎鼎,然而它的总面积只有931平方公里,昆山境内的一座山也只有80.8米高。40年前的昆山,在苏州所辖6个县市中经济体量最小,百姓也最穷,人们习惯称其为“小六子”,很让人看不起。然而今天的昆山却远远地走在了苏州乃至整个江苏和全国县(市)级区域的最前面,用“遥遥领先”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作品描述了近几年昆山经济发展中的新景象和新鲜事,比如元宇宙产业园区的兴建。元宇宙产业是前沿科技产业,意义非凡。园区内的“云昆大厦”是昆山元宇宙产业的前沿阵地。这里聚集着许多互联网、大数据、云世界的科学家、创业者和企业家,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昆山元宇宙产业首批招商,就有32家元宇宙企业落户,如“亮风台”“硅基智能”“昆仑数据”,显示了高科技引领产业的作用,也展现了昆山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前景。再比如,建成了“国际咖啡产业之都”。要在一个原本以喝茶为主的长三角地区建一个咖啡产业园,其难度不言而喻。1986年的昆山,多数人不知咖啡为何物,如今仅连锁品牌咖啡店就超过130家,加上其他独立品牌的咖啡店,总数超过500家,与咖啡相关的企业137家,总投资达47亿美元,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昆山咖啡产业中心。这种变化反映出昆山向世界开放的程度,也表现了昆山与世界的友好关系。这些新鲜生动的事例讲述,突出了昆山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展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风貌。

《昆山景象》用生动的发展模式描述和分析了昆山“遥遥领先”的成功密码和经验,主动回应了读者的关切——昆山是怎样做到的?昆山经济发展的秘密在哪里?作品写道:“昆山20年来始终位于县域经济的百强之首,不断在巅峰之上创造奇妙的新风景,靠的就是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不断抢占发展先机,所以才有了今天多条新赛道上的成功‘登顶’。”实际上,昆山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之问。而在昆山,吴克铨挺身而出,用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勇气,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拼搏精神和过人的智慧,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昆山经济奇迹,走上了一条昆山特色的发展道路,向严峻的时代之问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吴克铨没有三头六臂,却能够破解没有资源、没有发展优势、被所有人不看好的昆山难题,带领昆山冲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究其原因,是找到了开发区这把钥匙,打开了经济发展的铁锁。吴克铨想出一个建“自费开发区”的妙计,不用批准,自己先干起来。自费办开发区就得自己招商引资,关键在找项目。昆山人用的是最笨的办法,用吴克铨的话说就是:“我们昆山人‘脸皮厚’,为了把项目拿到手,不在乎别人给脸色看。我们只求最终的结果,为了实现最终结果,就是脸皮被人刮出血痕来,也不会在意的。”每一个好项目,无论大小,昆山人都会全力以赴,把每一滴水都集中起来,汇成了浩荡的大河。也就是用这个办法,推动政策不断顺应改革时代的需要,出台符合实际的改革政策措施,得风气之先,与国家政策无缝对接,把“自费开发区”提升为国家级的开发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弯道超车,直至一路领先。“这就是昆山人的素质和成功的秘诀”,也是昆山经济腾飞的硬道理和基本优势。

建经济开发区、建产业园是新昆山之路的特色。一代代昆山人特别看好这个模式,用几十年的实践来不断丰富充实拓展创新。“当年吴克铨等一批人开创的‘自费开发区’就采用了这样一种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模式,然后将这种模式不断放大、扩大和壮大,使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办的‘工业小区’发展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引领着今天中国和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和科技革命潮流,‘昆山之路’成为昆山乃至全中国的现代化样本。”作品以史为线,把中国式现代化与昆山模式连接起来,准确认识和把握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提炼出深刻的思想主题。

作品中有一个“特殊篇章”不可被忽视,那就是台商台企的贡献率。改革开放为台湾同胞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昆山的位势和环境优厚,吸引了一大批台湾中小投资者前来创业,形成了昆山经济发展的耀眼亮点。一方面,昆山为台商创造了一个暖地、旺地,另一方面,外资和台资在昆山扎根,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强大动力。

《昆山景象》通过诗意的方式讲述了几家优质企业的故事,巧妙地梳理几组关系,突出了“昆山精神”的价值取向和创新品格,展现了新时代的“昆山形象”:一是低与高。昆山人志向高远,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方的芬兰,那里有世界领先的电梯制造技术。昆山建了一座235米高的通力电梯,这是全球最高的、体现高科技的电梯测试塔。通力塔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高度,反映了昆山人民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向经济发展的高峰攀登。作品还讲述了“好孩子”婴儿车的故事,从1994年到2024年,国内市场销量一直稳居第一,成为昆山经济的第一块金牌,更是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昆山品牌”。正是一个个中国昆山品牌,让过去低矮的昆山变得日渐高大,用作家形象的语言表达,甚至有了“昆仑”气象。二是小与大。昆山之小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偏偏在这样一个被人瞧不上的地方,昆山人像变戏法一样,把被动变为主动,把劣势变为优势,把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所有乡村都动员起来,建经开区、科技园,招商引资。如今的昆山地理位置并没有变,但昆山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造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令中国瞩目、世界瞩目的奇迹,变得又大又强。三是慢与快。昆山的干部,从来不坐而论道,他们是行动派、探索者,永远保持着快节奏、高效率的状态,永远保持争当第一的激情,抓住历史机遇,与时间赛跑,抢夺先机,占领制高点,开辟新赛道。以此形成了昆山人的工作方式,也打造了昆山人务实的性格特征。曾经,为了拿到第一笔外资,昆山人可以在3个月的时间里将一片荒野建成一个标准的工厂用地。如今,他们能用9个月的时间,组织力量,完成一座千亿元级投资的现代高科技工厂的建设,又一次刷新了“昆山速度”“昆山效率”。

作品提供了一组数据:“一个小小的县级小城市,30多年时间里,人口增长了5倍多,其中长住着10余万上海人、10余万台商、10万清华北大等团队的科技精英和100名院士。”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昆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无论经济如何发展,最根本的还是民生问题,任何发展成果都要落实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上。

在文学家的笔下,昆山式中国现代化风景是多姿多彩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串串原本枯燥的数字,一个个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形象也变得像山峰上飞过的云霞,像湖面上荡漾的波澜,像春天里盛开的百花。

(作者系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

2024-09-27 □张 陵 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 1 1 文艺报 content76455.html 1 以史为线,展现新时代的“昆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