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术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以史的真与力的美讲好抗美援朝故事

□范咏戈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先有第10批(之后还会有第11批、第12批,等等)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于去年年底回国(其中有被称为抗美援朝“存亡之战”的铁原阻击战的烈士),国家领导人和志愿军老兵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迎接,运送烈士遗骸的中国空军运-20飞机进入祖国领空时,受到空军战机护航、机场“过水门”迎接的最高礼遇。今年9月30日,由陈凯歌执导,朱一龙、张子枫、辛柏青、郭涛等主演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将如期上映。七十几度春秋,祖国没有忘记志愿军,中国影视没有忘记志愿军,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世代闪亮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

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接续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围绕决策出兵及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的第一次、第二次战役的时序,以第五次战役前后的铁原阻击战为叙事主体。在此前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这场战役并不像长津湖之战、上甘岭战役等广为人知,但它却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场“存亡之战”,在抗美援朝史上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场关键战役。在今天的朝鲜有一座“冰淇淋山”,是因为在朝鲜战争中这座小山头曾经受了数百万发美军炮弹摧残,山顶被炸平,满山的石头泥块都被炸成了粉末,远看就像是冰淇淋在融化。这就是朝鲜战争中铁原阻击战的所在地。对这场重要战役的开掘、表现,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文艺作品的一次开拓与补白,能让观众对抗美援朝历史与精神有更为全面的认知。

影片开头就展现了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之后,在取得了南进胜利的同时,大部队极度疲惫,供给严重不足,急需休整补充的紧迫情势。因此志愿军司令部下达了大部队后撤的命令。而此时,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李奇微似乎也寻找到了战机,以近5万人的“联合国军”(其中不乏精锐部队,如美军骑兵一师等)大举北上,更以飞机、大炮、坦克的绝对优势直扑铁原这个志愿军后勤供给的核心基地,企图通过摧毁基地给我军造成重创。当志愿军大部队难以立即回师铁原时,志愿军司令部给就近的63军下达了死守铁原的命令。然而,仅有2.5万人,缺少重武器,同样人困马乏的63军,面对着成倍于己的敌人,这场阻击战注定是极端残酷的。彭德怀司令员破例下达了“死命令”:“就算63军只剩一人,也要给我顶住美军15至20天!”最终,63军以2.5万人对抗敌军5万人,坚守铁原12天,“硬是没让敌军占到便宜”。以牺牲1万人灭敌1.5万人取得了铁原阻击战的胜利。战后,这场战役作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战例,被美军收入了其军事教科书。

影片紧扣这一叙事主体,展现出强烈而集中的抗美援朝精神。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新中国诞生之初,百业凋零、百废待兴,全国工业产值仅排在世界第26位,而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值却占到全世界的40%。国内,西南西北剿匪及解放台湾的紧迫任务或正在进行,或正在备战,经历了28年民族解放战争的人民军队亟须休整。此时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仗,是一场国力和军力对比严重失衡的较量。打还是不打?出于国际主义、地缘政治和国家自身安危的考量,毛主席、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气魄,决定抗美援朝。短时间内,志愿军集合起20余万兵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志愿军赴朝后首战凉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以及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而铁原阻击战更是需要面对强大凶狠的作战对手,在极端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中取得胜利。有“炸弹将军”之名的范弗里特用飞机大炮将山头炸平,企图使志愿军的防御阵地失效。影片中,志愿军一支部队打完了另一支部队上,敌人用坦克推平战壕后,战士们以不怕牺牲的必胜信念近距离炸坦克,以“钢少气多”克“钢多气少”,在炮火硝烟和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直到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片中,原38军112师335团的战士杨传玉坚决要求入列参加铁原阻击战直到英勇献身,确保了曹川水库最终能成功放水阻敌。另一边,在等待水库放水、拼死保护阵地的惨烈战斗中,营教导员李想在身负重伤、战至一人的情况下,引爆战壕里的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光荣牺牲。这些志愿军勇士明白,身后是祖国的重托,为了祖国和平不能后退。这种血性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也能在观众中引发巨大共鸣。志愿军战士们“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一代人打完了五代人的仗”。片中,借由战损记录员杨三弟之口念出的魏巍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及其中记录的松骨峰战役中,志愿战士壮烈牺牲的情景和他们的名字,不仅唤起了片中因在战场受伤而失忆的松骨峰战役中的生还者孙醒的记忆,也再一次把伟大的志愿军群像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以庄重的形式镌刻进了新中国的影史,激发起观众缅怀英烈、铭记铁血军魂的强烈情感共鸣。影片中,在187师师长徐信的建议下,63军军长傅崇碧最后终于将所有重炮成功运抵前线,从火力上压制住了敌军,从而彻底粉碎了敌人攻占铁原断我军后路的企图。他们无愧彭德怀司令员的评价:“63军个个是赵子龙”。最后,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只得回到谈判桌上。

回顾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由最初的不能写、不敢写到题材的不断开拓,由单纯讲一人一事的故事,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到取材宏阔、多维呈现战争全貌,见证了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跋涉之路。《志愿军:存亡之战》的成功上映,无疑是中国电影人行走在经典化创作道路上结出的又一硕果。抗美援朝战争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记忆之场”,通过史诗互证、情信兼备实现对革命历史新的书写,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尊重,在全新的视觉画面下实现了命题与形态的双赢。为了追求经典化创作,该片不仅以敬畏之心还原历史,也跨过了战争题材“战壕真实”的这道高门槛,达到了叙事和视觉的同样精彩。影片多视角、多纬度地呈现了战场真实。若干场激战的戏都组织得非常紧凑和精彩,画面上炸点连连、惊心动魄。不管是航拍和近景,都构造了真实的战争场面,给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直观感受。电影呈现的是残酷的战争,同时又运用虚实相间的艺术辩证法使故事呈现出舒缓有致的节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父亲李默尹(辛柏青饰)、儿子李想(朱一龙饰)、女儿李晓(张子枫饰)一家三口在朝鲜战场“团聚”的戏。出国前,妹妹李晓送给哥哥李想一枚叫“死不了”的小花,她最期盼的是哥哥能活着回来;而在“敌人打上来了”的战场上,已成为营教导员的李想面对自小就生分的父亲(志愿军高级参谋)叫了一声“爸爸”。为了和父亲、哥哥一起并肩战斗,李晓自愿加入志愿军,入朝担任对敌广播员。战场上,一家三口人匆匆团聚又分别,他们期盼战争胜利后能团团圆圆回家吃上一顿饺子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李想壮烈牺牲。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壕中、在敌人炮火轰炸的间隙中谈起过各自憧憬,有的希望战后回家娶妻生子,有的想念着家乡农忙时节土地的味道……然而,他们的愿望也没能实现。为了和平安定,战士们的热血洒在了异国土地,他们身上闪耀的是“家国情怀”的光芒。“家国情怀”正是该片在“物理还原”战争的基础上,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精神还原”。也因此,影片由生活真实的此岸到达了艺术真实的彼岸,人物关系由现实逻辑进入到艺术逻辑,极大地激活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振。而这正是观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经典性的重要维度。

(作者系文艺评论家)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2024-09-30 □范咏戈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1 1 文艺报 content76491.html 1 以史的真与力的美讲好抗美援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