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保家卫国的第二年,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讲述的就是这一年的铁原阻击战。志愿军第63军奉命顽强抗击敌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敌人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这次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伟大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虽然《志愿军》系列电影分为三部展开,但每一部的内容和架构相对独立且丰富,剧中人物和各条故事线立体饱满,影片剧情铺设密集程度极高,将历史事件的还原度和时代背景的颗粒度这两大呈现难点有机结合。近年来,弘扬爱国主义的电影佳片频出,该片也是其中屈指可数的难得之作。
剧中,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等关键人物的刻画,采取正面角度拍摄,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演员最真实的情感反映和情绪表达,提高观众感受度的同时,也增加剧中人物的真实感以及事件的冲击力。该剧的战争场景运镜也极为考究,恰到好处的焦点转移以及意想不到的快速摇摄,营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剧情的紧张氛围。
《志愿军》系列影片将大框架与小结构的灵活调度运用到了极致。无论是在电影系列的宏观设计上,还是具体到每一部影片的内容创作上,主创团队都将这一宗旨渗透其中。与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大框架、大线条逐步递进历史背景铺垫,在向观众展现抗美援朝时期国内外大环境的前提下,全面进入到真实的史实情境有所不同,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直接将镜头聚焦到李默尹一家三口身上,从“人”这个最小剧情单位创设内容,形成坚固的小结构基点,将剧情聚焦从世界大义到家国情怀,再到至爱亲情,完成了内容架构的峰谷转折,让观众在“人之常情”的感知趋同与认知趋同的情绪中,把由剧情张力所带动的情绪张力逐步拉满。
好的电影,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一两个精彩的镜头、三两处夺眶的泪点,抑或是几句经典的台词,而是一种真实的难以言表的感受,让观众能在具体的观影体验中捕捉到深切又坚定的感动。电影《志愿军》系列难能可贵的就是为观众提供了满足这种感受的所有元素。
剧中,每位志愿军战士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平年代的渴望、对故乡家园的不舍……那么,他们选择奔赴战场又视死如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跟随着电影镜头,我们走进了李家三人交织于战场内外的情感世界。这一家人的生活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需要之时,于百姓之护家园,于中华之立国威,以身许国、舍小为大成为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为后世打天下”是大半个世纪前,先辈们心底最朴实、最有力量的信念。
影片中的老李是枪林弹雨、穿越火线也只能看儿一眼的老父亲,是身负重伤匍匐向前的钢铁战士。他身上有为人父母最直白、朴素的情感,一句“你要把仗打好了,争取不受伤”,展现了对儿子的无限牵挂和惦念。他也有着冲向敌人枪口的血性担当,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他把希望留给了后方。第一部里,李默尹作为观众的“眼睛”,带我们走入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近距离感受战争的真实与残酷。第二部里,他作为志愿军的一员,也是参与决策的高级指挥员,是上阵杀敌的冲锋员,这个角色的原型不是朝鲜战场上“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志愿军群体形象的集中体现。
老李的身后是他的一双好儿女。儿子李想冲在作战最前线,面对牺牲他无所畏惧:“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你们继续前进!”女儿李晓跟随父兄脚步踏上战场,面对敌军在战场上勇敢播报,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抗敌。此外,还有在松骨峰战役中生还的三连副连长孙醒,虽然他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失忆症,但当坚定的意志被再次唤醒后,重返战场的他依旧英勇顽强;曾经在生死存亡之际犹豫害怕的战士杨传玉,终于在勇夺曹川水库任务中奋勇作战,以肉身阻挡射向战友的子弹,成了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光荣战士……他们是无数无名英雄的化身,像钉子一样,无论面对敌军怎样的枪林弹雨,都狠狠钉在自己的阵地上……
“将以身许天下,终是舍身易、舍家难;虽誓忠诚报国,难免怅乡情、伤己怀;一曲战前军歌,唱尽寒风起、多豪迈;唯愿子孙后人,可迎盛世到、太平来。”观看这部影片,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那些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的忠魂克服万难的决心,会理解为什么百年薪火生生不息、红色血脉流淌至今,会感慨今天的家国安宁是多么来之不易,会慨叹中华崛起之路是怎样的惊心动魄。这就是一部经典佳作的价值所在,它足以将光影的力量渗透到银幕内外,让观众将电影带来的深切感动深深珍藏于心。
(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宣传发行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