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以新气象新作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徐 健 王 觅 刘鹏波

“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讲话,是向文艺界发出新的号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与关怀。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十分接地气,听了之后令人振奋。”2014年10月15日,作家麦家在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如此感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位高远、视野恢宏,内涵深邃、指向精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饱含着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关切。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贯通起来,拓展思路、务求实效,创作热情高涨,创造活力奔涌。

理论指引文艺发展新方向。十年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智慧、才华、激情、信念和辛劳,书写人民伟大实践,镌刻民族奋进灵魂,记录时代前进步伐,奋力攀登艺术高峰,新时代文学百花竞放、气象万千。

勇担文化使命,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十年来,文学界始终把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作为中心环节,把打造文学精品作为重要任务,围绕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

2022年8月,中国作协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两项重大文学行动,以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展现文艺作为精神文化形态的实践力量。

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中,一批优秀作家倾情投入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乡土路径,书写乡土大地上史诗般的巨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这个计划不仅仅是对某一题材的振兴,更是为新时代长篇小说如何提高质量和艺术品质树立了标杆。”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旨在搭建平台,为文学作品的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传播以及译介转化提供全链条、全生态的支持。截至2024年8月,该计划共支持4期62个项目,其中已有46部作品出版或发表,成为新时代文学“行进的风景”。以《花灯调》入选该计划的作家刘庆邦表示:“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不仅是一个计划,更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指引着中国当代作家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全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座谈会、新时代农村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面对文学创作现状,中国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单位举办各类会议,增强创作引导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十年来,文学创作扶持机制不断完善,组织规划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作协的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和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广东的粤港澳大湾区题材重点文学作品创作、江苏的文学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浙江的文学精品创优工程、江西的长篇小说重点扶持工程……这些项目或工程,既鼓励作家在文学创作观念、手段、内容、形式等方面探索创新,创作体现新时代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的文学精品;又在发掘新人上下功夫,关注青年作家、基层作家的创作潜力和独特性,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促进文学队伍和文学生态更加多样化。

广大作家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争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军事文学佳作纷呈,非虚构、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生态文学展现新视野和新空间。无论是艺术再现党领导下气壮山河的革命和建设历程,还是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时代主题,浓墨重彩反映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无论是用心用情书写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还是直面当下复杂多样的社会生活,聚焦当代人的精神世界,都从不同侧面讲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描绘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彰显了昂扬向上的中国精神。十年来,200余部作品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新时代文学的丰富面貌和创新成果,体现出广大作家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

“以现代性的笔法展开丰富的现实生活,记录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展现一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面貌与心灵世界,正成为广大中国作家的共同认识与创作追求。”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所言,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时代标高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做人民的学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中国新文学始终将亲爱的党、祖国放置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铭记文学为人民的崇高宗旨。这才有了新文学一路的蓬勃发展,也才有了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参观完“迎着新生的太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大展”后,一位观众的感言道出了文学与人民之间的深厚联系。

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十年来,作家们怀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热情,牢记“做人民的学生”的光荣职责和使命,用行动和作品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

2024年6月,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在浙江台州举办。这是中国作协继湖南益阳、山东临沂之后第3次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协近年来开展‘作家活动周’等活动,有助于广大作家们开阔文学视野、坚定创作信念。作家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入生活、扎根大地,以人民的生活为创作源泉,承担起记录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参加此次“作家活动周”的作家鲍尔吉·原野说。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沉睡在贫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变,张开多彩而勤奋的翅膀,飞翔在脱贫奔小康的春风里。那样耀眼,那样明亮!”这是作家李迪写在《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起始的一段文字。他曾七上丹东、六下无锡、三季走过九省、数月往返永和、访遍十八洞村,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时代、歌颂人民。

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两年多时间里,作家纪红建独自行走于脱贫攻坚主战场,走遍全国14个省(区、市)、39个县(区、市)的202个村庄;作家蒋巍用十个月时间,深入诸多县、乡、村,走进全国数百位扶贫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干部和村民的生活,完成了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温度》;为写好花茂村如何从贫困村到小康村、再到“百姓富、生态美”的故事,作家欧阳黔森十几次到花茂村采访,与当地的老百姓促膝长谈,走访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历时两年之久推出了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线,在全面深化改革最前沿,在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中,到处都活跃着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创建,“中国一日”系列活动的举办,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深扎”采访采风……越来越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作家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倾心书写人民,与人民一道前进。

时代是出卷人,作家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文学》杂志把作品交给人民评判,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学作品的最高标准,自2022年起推出“人民阅卷”栏目,刊载读者的阅读感想,成为杂志与读者深度互动的平台。

十年来,各地文学馆成为读者打卡、亲近文学的网红空间。中国现代文学馆推出“迈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等多个主题特色鲜明的展览;浙江文学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驱动,建成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黑龙江文学馆推出冰雪文学专题,为黑龙江冰雪旅游季注入文学元素……文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有效提升,文学传播的新方法新路径不断拓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以“书香中国 悦读文学”为主题的中国作协全民阅读季系列活动,众多文学名家参与“文学照亮生活”公益大讲堂,为基层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学阅读资源和服务;江西《星火》杂志的“星火驿站”里,编辑部成员与热爱文学的读者一起在星空下、稻田里写诗,在农耕体验笔会上交流探讨文学;贵州文学志愿服务连续7年举行“精读堂”,深受读者喜爱和欢迎;湖北谷城县作协积极开展“我为乡村写诗歌”活动,计划结集出版诗集《一个村庄一首诗》……

在中国作协的引领下,越来越多“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学志愿服务活动正以全新的形式和面貌在全国各地常态化展开,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去丰沛的精神滋养,让更多人在阅读中成长进步、收获幸福。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同人民的联系越紧密,文学事业才会越繁荣。新时代文学将始终与人民同步伐、心连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根本任务,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十年来,一系列文学作品和活动赓续中华文脉、厚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

中国作协组织实施的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文化巨匠树碑立传;山东、湖南、宁夏等地通过实施历史文化挖掘、文艺精品创作等创新活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方特色;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及各地书展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佳作,以多元的视角、丰富的品类连通传统与现实,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备受读者关注……

赓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当代故事。广大作家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把中华文化价值和艺术创新创造融通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让中华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绽放时代新韵。

传统经典作品深刻塑造了作家阿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他日常阅读的重要内容,“如果看纸质版,携带不方便,我就在手机上看《二十四史》。读完《元史》后,计划继续读《辽史》《金史》以及西夏历史。读完了《全唐诗》以及不少围绕《全唐诗》的各种古典或现代的批评文章,接下来要读宋词了”。2022年至今,阿来一直以古典诗词系列讲座的方式,向世界讲述成都的历史、人文和诗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作为一位当代作家,我更应身体力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阿来说。

从《朱雀》《北鸢》到《燕食记》,作家葛亮近年来的作品始终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转,展现传统文化在时代变革中经受的考验与挑战。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自立于世界的重要凭借。2002年起,作家祝勇奔走在中华大地,寻访历史现场,在写作和学术研究之余,不断向全世界传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厚实土壤和重要叙事资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络文学愈发成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为网络文学注入传统意趣,同时网络文学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许多网络作家将传统工艺、艺术和传统文化融入现实题材创作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古往今来出现的许许多多的文学大师,形成了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这种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福建社科院研究员、文艺理论评论家南帆表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对作家、评论家来说,是一个起点,而不应该是一个终点。

新时代史诗般的伟大实践为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肩负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崇高使命,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意气风发、昂首前行,正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新篇章。

2024-10-11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年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纪实 1 1 文艺报 content76521.html 1 以新气象新作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