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俊
作家出版社新近推出《怎样写人物传记》一书,作者是传记作家贾英华。曾花十余年时间,采访300多人、出版十几部晚清人物传记、寻获大量罕见晚清文献和实物的他,如今在总结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将作传方法体系化、理论化,写成了这部系统阐述传记写作理论及方法的著作。
大小方法熔于一炉,凸显实用价值
该书全面探究作传方法,涵盖了传记写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收集与核实人物史料,如何撰写年谱、起拟书名、安排写作思路,人物传记的行文特征和一般规范,评价人物的方法,各类特式传记的写作和传记影片的编创特点等。作者对此娓娓道来,学习传记写作的人都能参考和借鉴它。
作者对作传方法的阐释,有行文技法和“技上之法”的区分,后者指动笔前所做的功课、所下的功夫。作者崇尚动笔前广泛收集传主资料,并以正确观点为指导,加以研究和科学判断。他还强调收集相关实物的重要性,倡导掌握独家材料。书中提出的收集史料的方法路径都切实可行,如关于素未谋面的人物,他就阐述了如何通过六个方面、八种途径来搜集史料。
还可把作者所授的作传方法分“技法”“看法”两方面去理解。前者指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刻画形象、表述细节这样的写作技巧,重在文字组织和修辞;后者则指对传主“怎么看”,重在思想精神维度。
对传主作出总体评价,是“看法”的核心内容,也是传记作品思想内涵的支柱。比如,关于如何评价存在争议的历史人物,书中阐述了三种方法;至于人物刻画,则有“七个诀窍”。作者还强调,“撰写人物传记,除了记述传主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还可通过刻画人物的本质,反映明确的主题”。
概略地说,本书阐述了传记的十种开头、八种结尾方式,评价重要历史人物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的不同特点,一般传记、家谱、自传、回忆录、画传、影视传记等不同传记形式的特征及其把握要领等,有很强的建设性、实用性和启发性。
“态度先行”的姿态和身段
写作态度是写作者写作观的首要表现。作者认为,一部传记能否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不仅有写作技巧问题,更主要的是写作态度问题”。
作者爱用“走心”一词,这体现出求真务实的意识,就是一种态度。端正的态度能生发一系列科学的书写行动,活用各种合理巧妙的文笔,既能守正固本、合规合矩,又能妙笔生花、新异可人。比如,作者“尽全力搜集史料或资料”的主张,就是与其“传记最重要的是真实客观全面”的理念和态度紧密承接的。他诚挚地忠告:“应该以诚实的态度搜集传主史料,去撰写真实的人物传记。”
端正的作传态度,说到底是和作者对历史事实、对写作经验教训、对真相真知真理的尊崇和掌握密切相关的,是由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丰厚的文化素养所决定的。
同正确的态度相表里,作者在书中也表现出自己的“柔身段”,采用了很有特点的著述方式。作者所配图片选材较宽,有些紧贴文字内容,跟议论互文互彰;有些则跟作者一向崇尚的传记理念主张吻合。如在讲如何注重人物真实细节描写时,举证自己在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时的细节处理,同时选配该书书影;讲要注意传主生前信函的收集和研究,便“晒”出收藏溥仪九封亲笔书札的故事和实际照片;阐述“恰当运用前言、后记以及序言、跋等形式”时,又引出一段奇特的忘年交佳话,并适配了传主孙耀庭序《末代太监孙耀庭传》的亲笔原件照片。该序结句最具分量:“唯此书最为翔实,亦绝无任何随意编造或穿凿之处,可以作为信史来读。”此外还有末代皇帝溥仪去世前上街买的圆镜子、原版《爱新觉罗宗谱》等配图,总之是把配图和典型事例紧密结合,使配图成为举例、实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道”领“技”,源流汇涌
“道”是指科学史观及其主导下的传记观、作传理念。此书虽未有专门章节论“道”,但并未忽视它,而是把它融会贯彻于方法的阐释中。书中处处体现着正确史观的引领作用,在作者看来,“撰写人物传记的本质是在记史。……无论对什么人物都应据实以录,决不能编造或虚构”,“价值观不同,则观点断然不同”。
在科学的观点理念下,传记写作中一些较难处理的困难和问题,本书都给出了解决方法。比如,收集从未谋面人物的材料,是件很困难的事。对此作者在提炼经验的基础上,阐释了八条“寻宝”路径。进入新时期后,编撰家谱出现复苏之象,但人们对如何续修家谱知之甚少。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设“怎样续修家谱”专章,阐明家谱的定义、特征和续修方法等。
作者爱用“基本功”一词来言说传者应具备相当的综合素养。讲到“独具文采”,他说“语言凝练便是其中一项基本功”。讲到用画龙点睛方式钩织传记“豹尾”,他说“点睛之笔,不在字数多少,而在于凝练传神,能够恰当地提炼出传主毕生的精髓所在。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而要靠平时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索”。研究人物的功夫往往还体现在对一些历史细节褶皱和人物内在思想情感的分析研判,故作者写道:“细微之处,最见功力,最显示水平,也往往最能反映历史人物的原生态。这是传记作者尤应锤炼的功夫所在。”
采本土话语之砖石夯底奠基
纵览该书,有八大传记思维及写作理念贯彻全卷:历史思维,形成传记本质是历史叙事,要真实反映传主本质、本性和感性形象的理念;人物生命过程总体评价思维,形成史实(包括实物史迹)、文献资料与人物总体评价、传主形象刻画相统一的理念;历史内容和艺术表现对立统一辩证思维,形成传记内容客观、真实、全面,与艺术手段、表达形式相统一的理念;主体条件与文本客体相统一的主客体对称思维,形成传者综合素养与作传过程相统一,“调”与“研”紧密承接、观察了解与分析研判结合、学习研究与传记写作互促相长的理念;“调查考据—分析研究—文本书写”全链条统筹思维,形成注重溯源开流、深掘史实史料,深入研究传主及其关系人物,充分认知传主及其圈层,吃透历史内容再建构传记文本的理念;多维考证思维,形成不仅重视已知史料,而且注重“人所不知、人所罕知”的实物资料,发挥“文物会说话”功能,发掘实体文物、历史遗存等“故事背后的故事”,在传事上深耕细作的理念;作传方法要打“组合拳”的整体思维,形成抓大放小、随机应变、综合施策、文质并求的作传方法体系的理念;传记本质所决定的“目标导向”与由直接写作经验所生发的“问题导向”相结合思维,形成注重方法实用性、创新性的唯求实效的理念。上述这些,都关涉传记学基本理论,揭示了中国传记写作学的学理底蕴,对推进传记学理论发展和传记写作学具有重要作用。
该书既呈现了传记写作学的理论框架,也为传记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部关系界定提供了重要镜鉴,还为传记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参考模板。全书完全用中国语汇表述,启示我们建设传记写作学要基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史传统,从本土社会语境实际出发。
本书从总结丰厚作传经验入手,运用条理化、系统化、学理化的研究著述手法,全面阐述了作传方法,展现了作者“授人以渔”、襄助传记事业发展的赤子初心。
(作者系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