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学评论

《十月》《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

描摹时代内外的肌理

□万 婧

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中国作家》新刊中,王树增、迟子建、徐小斌、梁鸿鹰、鲍尔吉·原野等作家带来全新作品,观照时代和生活中的变化与平衡,擦亮记忆和情感的光泽,也呈现出都市之外的广袤天地。许多青年作家也在近两月的新刊中登台亮相,新一代作家的文学审美和文学气质,为文坛带来新鲜朝气。在收获的季节,新刊新作如同饱满的穗子,我们从中看到时代内外的肌理,倾听青年作家的新声。

观照时代经验中的变化与平衡

时代与人一直处在变化之中,风流激荡,孕育出数不尽的故事。本次关注的新刊中不少新作,都紧密关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王树增《天著春秋》(《当代》2024年第5期)回望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那时有群雄四起的野心和热血,也有缀满哲思与诗意的灿烂星辉。一场场战役推动着历史的滚滚车轮,霸主轮番登场,思想繁盛如炽,这宏阔的历史图卷中,闪耀着文明之光。季栋梁《垄上人》(《人民文学》2024年第9期)关注乡村脱贫振兴,书写六盘山地区垄上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描绘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路历程。作家还关注到现代文明意识形态与乡村伦理道德体系的碰撞与磨合,传统观念既有遗失,也有不渝的坚守。王十月《不舍昼夜》(《十月·长篇小说》2024年第4期)讲述了王端午随改革浪潮奔涌的一生。王端午走出农村、南下打工、创业、做直播等人生经历,反映出50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他一生在城乡之间往复的动力,显示出不同时期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

聚焦时代的经脉,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往往看似平静,却暗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漩涡。陈世旭《鹤之舞》(《中国作家》2024年第8期)描绘了一座院落中的文艺界众生相,鹤的纯洁与高贵寄托着人心深处的向往。滕肖澜《平衡》(《十月·长篇小说》2024年第4期)以当下上海为背景,作家深入人性与生活的幽深地带,笔调幽默但有锋芒地写出了主人公梦境和现实里的种种“无法平衡”。

一些颇具现实感的议题也在作家笔下得到探讨。蒋在《呼吸》(《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聚焦亲密关系中的权力问题,从一位女性的视角切入,作家以不连贯的叙事时间呈现她的情感和遭遇,为阅读带来一种混沌和不稳定感。李燕燕深入调研、详尽探究近年多起校园霸凌案例,写下报告文学《校园之殇——“关于校园霸凌的社会观察”》(《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袁凌《晒水》(《青年文学》2024年第8期)记述了三个不同地点关于“晒水”的故事,这是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智慧,也是打工生涯中一份难得的安慰。

擦亮记忆和情感的光泽

在文学中,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身,往昔的瞬间被定格。随着目光的聚焦,情感的轮廓逐渐清晰,那些隐秘瞬间被重新照亮。

一些作品往往将空间作为记忆之场,借某些具体的物事唤起回忆。徐小斌《隐秘碎片》(《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将一系列故事的碎片串珠成链,在意象和意象的缝隙中,闪现着智性的趣味和人性的幽微。鲁敏《寻烬》(《十月》2024年第5期)中,主人公想要回到已成废墟的桥头市场,寻找童年时的一筒玻璃弹子球,寻回珍贵的旧时光。艾玛《房间里的伏尔泰椅》(《当代》2024年第5期)则是虚构了一个梦境中的房间,房间里有一把“伏尔泰椅”。这个房间和这把椅子,使“我”重温起那些和亡妻共度的旧梦,也引起“我”许多关于文学和写作的思绪。

当下人们情感的可能性也在城市中衍生。《青年文学》今年第8期和第9期的“城市”栏目分别推出赵松《豪华游轮》和戴冰《林恪和杨黎明的三次会面》,作家通过书写城市中人与人间微妙的情感,反映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揭示了人在城市中的连接与孤独。放眼都市之外,对自然的书写敞开了一片别样天地。鲍尔吉·原野《飞上唐古拉山的蝴蝶》(《当代》2024年第5期),以白唇鹿、楚玛尔河、藏雀等自然景观和生灵的视角,想象它们之间的书信往来。作家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他笔下的世界万物有灵。沈书枝《雪后严寒》(《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书写人与鸟的和谐相处,冬日中有着融融暖意。

写人本身,关注人的内心和情感,是文学的应有之义。文学作品如何书写个体军人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部分作品思考的话题。西元《徒步走到终点》(《人民文学》2024年第8期)围绕某边防团一支巡逻小分队的一次行旅,深入当下军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他们的精神求索。《中国作家》2024年第8期推出“军旅题材小说专辑”,刊载曾皓、言九鼎和贾秀琰三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他们的写作切近当下军旅生活和时代精神,塑造出鲜活的新时代军人形象。

而在文学中回望切身的经验和记忆,能够重新激活深层的情感。陈世旭的短篇小说《表叔》(《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塑造了悬壶济世的表叔这一人物,赞美了表叔象征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在《口述史:灰娃访谈录》(《十月》2024年第5期)中,年近百岁的女诗人灰娃重谈自己的情感生活,点滴细节映照着中国当代历史中几次重要转折。陈昌平的短篇小说《蝴蝶发夹》(《中国作家》2024年第9期)中,“我”的老同学兜兜转转喜结连理,“我”少年时的日记本也回到手中,青春记忆在人到中年时有了温暖的回响。

倾听彼处之声

一些故事发生在远方,行走是写作永恒的资源。迟子建《爱荷华日记》(《当代》2024年第5期)是作家于2005年访问爱荷华期间的日记节选。作家以敏锐的好奇心和观察力,记取从身边人和身边事中获得的感知与思考,与友人的情谊亦是静水流深。梁鸿鹰在散文《无穷的彼处》(《当代》2024年第5期)中回忆几次旅途际遇,不同的出行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新奇的体验。与远方和他人的相遇,激起心中涟漪。程黧眉在散文《耀景街16号》(《北京文学》2024年第8期)中,深情忆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家人与哈尔滨文艺界的交游经历,往事在回忆中枝繁叶茂。

面对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作家们在文学作品里以人工智能为媒介,思考科技对社会、人性、情感可能造成的影响与改变。王晋康的长篇小说《行歌三叠》(《中国作家》2024年第8期)以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为主线,思考这个由悖论和两难组成的世界会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发生何种变化和后果。张翎的中篇小说《种植记忆》(《十月》2024年第5期)里,小女孩千色因车祸失忆,父亲借助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帮助她寻回记忆。随着记忆恢复,梦境和现实中的谜团逐一揭晓,爱的内核水落石出。

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新刊中,青年作家携新作登场,带来新鲜之风。《人民文学》2024年第8期“写作课”栏目和第9期“青年新作辑”共推出了陈王言诺、吴越、孙孟媛、刘星元、李达伟等九位作家的短篇小说或散文;《当代》2024年第5期“发现·新人四重奏”栏目推出杜峤、程惠子、先志、胡诗杨四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十月》2024年第5期“小说新干线”栏目推出戚颖两篇科幻小说……不论是初涉创作的文学新人,还是已有一定创作经验的青年作家,从他们的写作中,可以看出青年一代写作者趣味多元,叙事形式多样,既书写切身的经验和感受,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也看到他者和远方。观察青年作家新作,众声喧哗、杂花生树的丰富面貌引人入胜,期待青年作家在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的对话中激活新的美学,展现青春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4-10-30 □万 婧 《十月》《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 1 1 文艺报 content76746.html 1 描摹时代内外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