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原创文学如何走进更广大读者

——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观察

□本报记者 李晓晨

不久前,第三届凤凰文学奖在江苏南京颁奖,胡学文的《龙凤歌》获得首奖,潘向黎的《人间红楼》、朱辉的《万川归》获评委会奖,王苏辛的《重新醒来的一天》、宁肯的《冯所在》、温文锦的《鹤形的寓言》获提名奖。与许多其他文学奖不同,这一奖项所奖掖的是那些尚未以单行本出版的文学作品,其所看重的是作家的创作潜力、作品的提升空间,以及出版后能否被读者喜爱。

优质作品抵达广大读者,其间要走过长远的路途,凝结着众多人的心血。如何立足文学整体生态,发现好作家、促成好作品,重塑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成为众多业内人士关注的话题。在“凤凰文学之夜·第三届凤凰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章朝阳、总经理李贞强、总编辑徐海等作家、批评家、编辑、出版人汇聚一堂,希望由此总结经验,寻求破解之道。

好的编辑拥有塑造未来的力量

这是一次考验“眼力”的发现之旅,如有评委所说,“看了数不清的稿子,扎扎实实做了一回编辑”。这正是编辑们的日常工作写照——他们常常期待着从海量来稿中发现最具可能性的稿件,然后与作家一起打磨、推出更多优秀原创文学作品——作品改稿会、读者恳谈会、重返采访现场……这些举措让编辑、批评家、出版人提前介入创作,并将创作、出版、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

“好的编辑非常了不起”,李敬泽表示,他们不仅了解过去,也能看到未来,知晓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文明之变、文化之变、技术之变、媒介之变,明白我们的文化、文学应该去向何处。好的编辑不仅可以敏锐地发现作者才华的光芒,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什么样的才华在这样一个巨变的世界中有意义,能够有力呈现出来,并被广泛传播。“好的编辑几乎是全能的人,如果把编辑比作农人,那他们一定勤恳参与着从播下麦种到制作面包的整个生产过程,他们完整地领会着文化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也由此参与到整个文明进程中,在巨变的世界和文化格局中,拥有、获得了持久的塑造未来的力量。”

如今,随着文学生态的变化,许多颇具“雄心壮志”的编辑提前介入到创作、出版、传播、研讨、转化、融合等全过程,评论家刘大先将他们形容为“六边形战士”。他说,现在的编辑要具备各种技能,不仅能策划选题、发现好稿、提出修改意见,还要会写营销文案、拍视频、搞直播,“文学正发生着巨变,只有意识到并敏锐参与其中的先行者才能顺势而为”。

奋力攀登中的作家需要“珍贵的助力”

从才露锋芒的“初稿”到最终与读者见面,还要经历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作家们也习惯了在创作中略作休整,倾听不同的建议。笑称“一个文科生敢写大数学家”的作家宁肯,在小说《冯所在》里以享誉世界的中国数学家冯康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数学英雄。他说,这部作品还在草稿阶段便获得这样的鼓励,实在令人惊讶,此举无异于在作家努力爬坡、攀登时提供了珍贵的助力。

作家胡学文感慨,写作需要动力,一路走来,自己也曾怀疑、动摇过,甚至无数次想放弃,但只要脚步不停,就终有收获,“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可以成为任何想成为的角色”。

不同的声音有时让他们打消疑虑、坚定信心,有时则促使他们调整思路,重新找到写作的方向。作家温文锦在写《鹤形的寓言》时经历了种种迟疑和反复,即便在作品完成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内心仍然充满了游移和不确定。她表示,青年作家尤其需要鼓励和肯定,这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继续探索并一直走下去。

作家王苏辛谈到,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写长篇没什么把握,来自各方面的建议打消了她的顾虑,让她更加坚定地把书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并愈发珍视这些人物的痕迹,重新坚定了对文学的信念。

对于作家而言,读者的关注、支持也为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动力。历时4年写完《万川归》的朱辉说,如果有读者看完自己的这部小说有所共鸣,那要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我理想中的这本书是一封信,一封30万字的长信,这封信没有明确的投递地址,我希望在茫茫人海中,在某些散落的点,能闪起呼应的火焰。”

作家潘向黎也表示,虽然解读《红楼梦》的作品众多,但她还是希望为读者带去属于自己的“那一本”。创作《人间红楼》虽是一次艰难的追溯,但经历百转千回能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也足以证明“局部有时也完美”。

实现作品和读者的双向奔赴

无论环境、媒介如何改变,文学出版的初心始终在文学本身,把真正优秀的作品推到读者面前,满足广大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求,才能引领阅读风尚。毕飞宇认为,江苏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传统,推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发现了一大批好作家。“我们一直以来所面对、托举的不仅仅是江苏本土作家,同时更希望看到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风格的作家交流碰撞,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与进步。”

找到有力抓手,才有可能建立起从作者到读者的“快车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学出版找到新方法、好办法。“3年前我们举办凤凰文学奖的目的就在于恢复出版机构的优良传统,为文学出版多作贡献。几年过去,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的,这一出版品牌也渐渐深入出版人、作家和读者心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力。”徐海谈到。

对此,章朝阳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打造原创文学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要在作品的出版过程中持续投入、保持创新、不断叠加,让图书既能体现当代中国精神,也能得到读者追捧,由此带来数字阅读、影视转化、沉浸式体验和知识付费等全环节的融合发展,从而为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创作出版更多高质量原创文学精品。”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坚持守正创新,才可能拥有未来,文学同样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尽最大努力实现作品和读者的双向奔赴。作家们沉下心来,以“十年磨一剑”的态度精心打磨作品,出版机构密切追踪重点作品创作进展,文学刊物把读者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作品的最高标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其影响力,作品IP转化始于文学但不止于文学……

文学的无限潜力正蕴藏在凡此种种的创新创造之中,新的艺术视野、新的文学表达、新的审美风尚、新的阅读形态也正在这一过程中日渐生长,激发出新时代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2024-11-04 □本报记者 李晓晨 ——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观察 1 1 文艺报 content76798.html 1 原创文学如何走进更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