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少儿文艺

英文论著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期研究

□周博文

在海外研究视域中,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期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历史语境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出场,剖析了儿童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关注对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动因,揭示出发生期中国儿童文学在回应历史主潮、参与社会进程、承载现代性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及影响。目前,海外涉及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期研究的英文论著主要有三部,分别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玛丽·法奎尔的《中国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安德鲁·琼斯的《发展的童话:进化论思想与现代中国文化》、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陈诗雯的《现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与跨国知识:教育、宗教和童年》。阅读与研究海外中国儿童文学论著论说,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中国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是英文世界中最早出现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专著,专著围绕儿童文学怎样参与中国现代性变革与文化宣传进程而展开论述,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出发,考察知识分子对儿童、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关注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作者认为,“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儿童更多被看作是中国社会变革中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主体……中国儿童文学显著的特征在于儿童文学是学校教育、文学形式、各种政治力量的结盟”。早期的儿童文学译介与传播活动的标准在于“是否可以教育儿童认识真实的中国社会,以及是否适切于中国的社会情势和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需求”。论著注意到了鲁迅对中国儿童观变革及儿童文学发生的重要影响,指出鲁迅是“中国儿童文学之父”,鲁迅的儿童观念及儿童文学思想给后来的儿童文学订立了基准,就是“儿童文学不能放弃它的社会角色以及教育责任”。

诚然,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发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文化语境,对儿童的重视承载着启蒙思想者改变社会现状、构建民族国家未来的希冀与愿望。《发展的童话进化论思想与现代中国文化》中提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儿童被看作是寄托发展愿望的一盏灯塔。”在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上,“儿童成为了国家及其发展的新的象征。”琼斯谈到,包括五四时期作家对于儿童文学的倡导建立在进化论的前提上:“一个民族国家的进化发展,必须依赖于儿童的发展,在中国,儿童文学不只是美学或伦理问题,儿童被更多的赋予了进化主体的重要形式。”论著聚焦于中国儿童文学发生背后关键的思想动因:知识分子寄寓的发展的主题与进化论思想。将儿童置于发展图式的中心,作者认为,童话被看作是虚构作品的“童年”,常常与天真、原始相联系,而童话“也是教育家对儿童、人民乃至整个民族进行文明开化的重要工具。”在五四时期童话倡导者看来,童话的教育意义作用于儿童的主体发展,“阅读过程被看成是一个人成长成人的过程。”

儿童是野蛮与文明、蒙昧与进步的分界点,儿童也是发展与进化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教育,可以使得今日的小野蛮,变成明日的真国民。两位论著的作者都认识到,儿童文学在现代中国不单纯地指向儿童的阅读,与知识分子寄希望于用文学教化民众的意图紧密相连。儿童的发现是对五四时期“人的发现”的历史命题的深层次扩展,儿童文学担负着影响与改造儿童精神以期成长为改变弱国新人的使命。

《现代中国的儿童文学与跨国知识:教育、宗教和童年》认为,“晚清民初出版的‘跨文化复合’文本与中国知识分子所创作的儿童读物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印刷文化,使得童年有了新的表现方式。”当时的儿童故事大多注重教条教义,以及中国化本土化的改写、改造,使其更符合中国国情,“在使其符合传统儒家道德的同时,一些文本也宣扬了民主、解放等西方现代进步思想。”作者认为,《小孩月报》中的一些作品在译介过程中译者采用了典型汉语名称,融入了孝道观念。儿童小说《小亨利的故事》,主人公被奉为懂得孝顺、信仰虔诚的楷模,显示出跨越国际的复杂知识的混合。还有一些儿童故事里出现了模范女童形象,并宣导了进步的性别观念,告诉女童女孩可以不必缠足,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甚至可以反抗父母的命令等。

晚清的教育改革、白话倡导,以及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创生提供了培植的土壤。论著关注到晚清以来儿童刊物的办刊诉求,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希望孩子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经验,“儿童是建立一个强大国家的关键,儿童被认为是抵抗殖民势力的希望。”从保护儿童、给儿童输送属于他们的文学养料到感染儿童、影响他们的文学实际阅读,唤起弱小的儿童对国家社会的情感、民族危亡的意识。

钩沉史料,细心研读,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儿童文学的译介作品,还是发表在儿童报刊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晚清民初的儿童文学资源都较少地站在儿童接受的立场上,一些作品有着突出的教育功能倾向,但这些报刊及出版物上陆续引进、改译的舶来文学作品,影响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和最初创作。晚清以降,专门的儿童文学翻译、创作、出版者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本土化、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培植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生存土壤。从晚清到五四,儿童被重视,中国儿童文学也逐渐孕育诞生。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历史出场,潜在地与现代人学体系、新型社会体系的建构同声呼应,儿童作为承载理想与期待的群体,被认为是建设理想的社会、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发生承载着新的中国的梦想,儿童文学又为理想的人、理想中国、理想世界提供了文学化的想象与建构方式。从儿童文学译介作品的传播到本土儿童文学创作作品的出现,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彰显出儿童文学与时代语境的对话、渗透与呼应关系,折射出现代中国童年文化与儿童观的曲折变动。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儿童世界》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发生研究”(23BZW172)阶段性成果]

2024-11-08 □周博文 1 1 文艺报 content76879.html 1 英文论著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发生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