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秋,贺敬之写下新古体诗《故乡行》15首,其中第8首是《登岱顶赞泰山》:“几番沉海底,万古立不移。岱宗自挥毫,顶天写真诗。”这首诗是对泰山的礼赞,更是诗人政治与美学理想的诗性表达。
贺敬之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到达延安前,这是他的艺术探索期。第二个时期自到达延安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是他的艺术上的成熟期。第三个时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他政治抒情诗的高峰期。第四个时期自改革开放到现在,是他的新古体诗时期。他每个时期的创作中,都闪耀着他的政治理想:第一个时期,他努力放逐黑夜,追求光明。第二个时期,他在延安成长为“太阳的孩子”,“发着太阳味”,工作着。他成长为革命的歌手,用自己的笔抨击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迎接把鬼变成人的新社会。第三个时期,他用政治抒情诗为社会主义中国创造现代礼乐,为时代呼唤新型人格。第四个时期,他既用新古体诗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挥毫泼墨,又深思如何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筑牢理想根基。读贺敬之的诗歌,会发现他一生都在把自己“鲜红的生命”写在“鲜红旗帜的皱褶里”。
“顶天写真诗”!贺敬之的诗歌不仅体现了理想之真、信仰之真、生命之真,而且体现了美学之真。这种“美学之真”主要体现在他对革命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形式的追求、锻造上。其创作古今融通、土洋化合,既自由又谨严,极富创造性。
贺敬之研究已有众多成果,但仍有极大空间,特别是美学方面。这些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一些工作,推动贺敬之研究发展,如2022年“贺敬之文艺创作与思想”学术研讨会、2023年“回望与前行:贺敬之创作经验与新时代文艺”学术研讨会。《文艺理论与批评》两年内推出4期“贺敬之研究”专题。今年出版了《贺敬之诗歌精选》。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进贺敬之研究,总结、推广其创作的思想与美学价值,更好地助力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文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