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每一个意象都带着光点

□刘 琼

从延安走出来的贺敬之是一个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文艺观的文化战士的典范。从十四五岁开始创作,到九旬高龄还在写新古体诗,可谓“生命不息,笔耕不辍,战斗不已”。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战斗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贺敬之心中的信仰不曾动摇,手中的笔不曾停息,时刻在写,始终在战斗。今天,当我们朗诵《雷锋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诗歌时,当我们欣赏《白毛女》等歌剧时,当我们传唱《南泥湾》《翻身道情》等歌曲时,我们会发现,贺敬之在创作中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幸福生活而歌。热爱人民的贺敬之也深受人民的热爱,他的作品进教材、成范本、被传颂,是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名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

贺敬之先生是《人民日报》的重要作者。他的不少重要诗作都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例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作的《十年颂歌》,1977年为歌颂人民军队50年不平凡的历程的深情长诗《八一之歌》等。对于我来说,贺敬之还是特别值得尊敬的《人民日报》文艺部“老前辈”。1964年4月,贺敬之调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尽管在《人民日报》文艺部真正工作只有两年左右时间,但贺敬之一直重视阵地。他曾说:“我大半辈子有一个感觉,搞文艺工作,阵地问题很重要。不管大的小的阵地,字写上去了,用斧子砍也砍不掉,很顽强。我们要爱护文艺阵地。”他还用鲁迅的书名写了一副对联,叫“文心民心二心集,园地阵地两地书”,提出“光有园地没有阵地不好,光有阵地没有园地也不好”。在《人民日报》文艺部这块阵地上、园地里,他培养和支持的写作者受益匪浅。

正面切入时代主题,气象宏大,气韵生动,是贺敬之的创作风格。气象宏大,是因为他的视野、关切点和情感、情怀,“个体自我的忧乐与革命集体的命运始终紧密结合”。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声惊雷,每一个意象都带着光点,每一道音符都跳动着热情的节奏。

(作者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2024-11-15 □刘 琼 1 1 文艺报 content76957.html 1 每一个意象都带着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