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从延安出发的情与诗

□梁向阳

延安时期是贺敬之身体成长的重要时期,更是其精神成长的重要时期。“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延安求学的贺敬之深刻感受到陕甘宁边区新社会、新制度与新生活的具体特点。他的诗情迸发,情不自禁地吟唱出歌颂延安新生活的长诗《我走在早晨的大路上》。从此,他自觉选择了礼赞新天地、新生活与批判旧社会、旧制度的创作道路。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贺敬之深切感受与领会到《讲话》的精神实质。他走出“小鲁艺”,走到人民群众的“大鲁艺”中,从陕北带着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创作出具有信天游旋律的歌词《南泥湾》。

1943年12月,贺敬之鲁艺毕业后随鲁艺文工团深入陕北绥德、米脂一带,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民间文艺资料,参与文艺演出,创作文艺新作品。1944年,年仅20岁的贺敬之担任鲁艺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把“集体智慧”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力量,为《白毛女》的成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56年3月,贺敬之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告别11年后重返故地,贺敬之仿佛征战万里的游子一样,所有的欣喜与委屈在“母亲延安”这里得到释放,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用信天游的旋律吟唱出了抒情诗《回延安》。

从《回延安》创作开始,贺敬之的诗歌创作进入“井喷阶段”,创作出《放声歌唱》《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贺老多次动情地说:“我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延安度过的。从自然生命来讲,是延安的小米饭、鲁艺的小米饭养育了我,‘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是我的真实写照;从政治生命来讲,我是在延安入的党,延安给了我政治生命。延安鲁艺决定了我的一生。所以我是延安人,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延安人。”是的,贺敬之从延安出发的情与思,铸就其讴歌伟大时代的灿烂诗篇。

(作者系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4-11-15 □梁向阳 1 1 文艺报 content76956.html 1 从延安出发的情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