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影视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99岁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生活深处长出 历久弥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本报记者 许 莹

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上,剧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平原烈火》,徐光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5月

《小兵张嘎》,徐光耀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5月

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上,发生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当现场公布今年的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授予电影剧作家徐光耀与导演谢飞时,全场嘉宾、观众自发起立鼓掌,向两位老艺术家致以崇高敬意。99岁高龄的徐光耀当天未能亲临现场,儿子徐丹替父亲现场接过奖杯。

徐光耀是一位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光辉历程的作家。徐光耀笔名越风,生于河北雄县的他在13岁时加入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光耀在25岁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抗战小说。1961年他发表了中篇小说《小兵张嘎》,1963年同名电影问世,它们成为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红色文学和电影经典,至今仍充满生命力。

现场,徐光耀以视频形式发表获奖感言时说到:“我同小兵张嘎的背景冀中这个环境是非常密切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家乡的感情。因为冀中的人民、冀中的土地给我们八路军、解放军很大的支持、很大的爱护,他们在困难情况下进行掩护、保护,我永远感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我能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写一点反映他们生活和战斗的故事,我自己也感觉到是一种荣幸。”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徐光耀正是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对家乡冀中大地的热爱,化作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电影好不好,要看能否创造出留得下的人物形象

“白洋淀,风光好,英雄多,到处都有嘎子哥”。徐光耀笔下的嘎子顽皮淘气,又人小鬼大、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这个英雄小八路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他曾介绍,小兵张嘎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一位名叫瞪眼虎的小战士。他斜背着马枪,帽檐儿是歪着的,带点嘎气,是小兵张嘎这个人物的一个萌芽。

徐光耀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感染了无数人。河北作协副主席李浩坦言,自己看过这部电影数十遍,里面有些台词他都能背出来。尽管当今影视创作有了更加精进的叙事手法和技术手段,但是这部电影仍旧能够穿越时空散发出恒久的艺术魅力。徐光耀所书写的土地与其个人生活紧密相连,没有冀中平原的抗战生活经历,也就没有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和电影。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也是深受感染的其中一员,“电影《小兵张嘎》于1963年初放映,当时我只有12岁,那时候我花1毛钱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便深深爱上了这部电影。片中的张嘎、罗金保、胖墩、胖翻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应征入伍参军、后来从事电影剧本创作,都得益于受到这部抗战影片的启发。这部电影的成功启示我们,检验一个国家的电影好不好,要看创造了多少留得下的人物形象。”

电影主人公嘎子想要一把真枪的强烈愿望和为获得这把真枪的全身心努力,给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少年时期看了这部电影,那时候嘎子的愿望就是我的愿望。嘎子想要把真枪,要为奶奶报仇,就要跟着老罗叔走、跟着八路军走,在八路军的影响下从各个方面锤炼自己,最后成为真正的抗日战士。电影最终,张嘎子大仇得报,得到真枪,儿童的愿望与情感得到满足。所以当时的小观众们看完电影后,更加崇拜八路军、解放军,他们渴望进入部队,成为军人。”

本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丁亚平从史学角度分析到,《小兵张嘎》作为一部重要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它不仅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生活和斗争场景,更以影视艺术的形式保存了那段历史记忆。电影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觉醒与担当,通过张嘎这一形象折射了整个民族的抗争精神。同时,影片以生动、具体的描写,将宏大的战争叙事转化为个体化、可感知的生命体验,使得历史不仅仅是一段文字记载,更成为一种情感共鸣。“很多人认识徐老是因他编剧的电影作品《小兵张嘎》,而他更主要的身份是作家。此次电影界权威、专业的金鸡奖,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发给徐光耀老先生,足以证明电影界对编剧、对内容创作和电影艺术化的重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全行业树立一面尊重剧作的旗帜

徐光耀曾在前线感受过战争的血雨腥风,是真正的“身经百战”的作家、剧作家。他不仅创作有《小兵张嘎》,还写就了《平原烈火》《望日莲》《四百生灵》《冷暖灾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河北籍诗人刘小放回忆说,“记得前几年我陪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去看望他,洪波问他一生打了多少次仗,光耀毫不含糊地说,截至1944年,他在日记里就记下了大小战役70余次。1945年战争更残酷激烈,那一年就打了二三十场仗,后来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更有无数次血雨腥风的战役。”严酷激烈的战争岁月的洗礼,锻造了徐光耀坚毅顽强的精神气质,更为其文艺创作找到了方向。白洋淀、青纱帐、窜天杨……美丽的冀中平原是徐光耀生长和战斗过的地方,他深爱着这片英雄们用鲜血浇灌的热土。他剧作的主角,永远是那些用生命保卫祖国的子弟兵,用生命保卫家园的同乡。

徐光耀于1953年加入中国作协。他还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的首届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曾在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授予他编剧终身成就奖。在王兴东心里,此次徐光耀获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对他文艺创作生涯的肯定,也为全行业树立起一面尊重剧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旗帜。“为什么当前电影这样依赖文学?因为很多编剧没有生活,一大批编剧只是闭门造车创作难以留下来的快消品。作家写一本书少则两三年,多则长达半辈子,他们长期泡在生活中。影视买文学作品来改编,买的是作家的生活体验,是作家倾注时间和心血,对社会的观察,对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入认识。”

王兴东认为,今年适逢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此次徐光耀老先生获奖,再次肯定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文艺创作的可贵价值。“深入生活是一种基本态度,提炼生活是一种基本能力。过去搞原创,都是有生活基础的,绝不是闭门造车。徐光耀的战斗生活、亲身体验,是其笔下真情实感的来源。”丁亚平认为,徐光耀的获奖提醒当下电影创作者,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并非一时之作,而是感知生活的馈赠,将笔触伸向精神深处,创作富有价值观引领作用且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

2024-11-22 □本报记者 许 莹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99岁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1 1 文艺报 content77066.html 1 生活深处长出 历久弥新的典型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