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界,小河丁丁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早期创作在多种体裁和题材领域进行过探索,当他从故乡寻找到童年书写的灵感和泉源之后,便展现出喷薄的创作力,并以醒目的姿态惊艳亮相。“少年西峒”系列作为其最具特色和水准的代表性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它们从现实和幻想两个维度开掘了地域风情、民俗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多元向度,呈示出故乡和童年所包含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价值。这样风格化的写作,无论对于作家本人还是整个儿童文学界而言,都是极其难得且富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系列性写作难免会带来题材和风格上的重复,使创作出现一定程度的模式化倾向,因此作家必须在童年自我与外在世界之间寻找新的突破口。近年来,小河丁丁有意识地走出自我的天地,不仅开始跳脱故乡西峒以及童年丁丁的视角,而且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深厚的文化意涵,由此寻找到一条打开作品艺术空间的有效路径。《龙船》(2021年)、《拿云歌》(2022年)、《丹青街》(2024年)等作品,都是在童年和故乡之根上延伸出的成长之树,展现了较高的审美品格。
在新作《丹青街》中,小河丁丁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他现在的居住地江门,当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与艺术世界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远离故乡的特定地域,自然显示出异于“少年西峒”的岭南文化气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短篇小说《听蛙》,原有的故事是作家心境的某种折射,虽未以儿童视角来表现,却包含了与少年成长相呼应的内在节奏与品性。为写作这部长篇小说,小河丁丁做了很多知识性的准备,并且充分调动了他的艺术经验。在这个孩子与大人共同参与的故事中,作家通过丹青王与得意轩的复杂交集来表现匠与艺的矛盾冲突以及碰撞融合,以儿童的视角和文学的方式触及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引人回味并深思。蓬莱七子的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外公离世前的神来之笔,王一顺终于跳出“老三样”获得自己想做的画,满归和舜华两个孩子身上不时闪现的天然灵性……诸多人物与情节之中,无不寄寓着小河丁丁对艺术创作的理想和希冀,传递出深厚的文化素养。
作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确实可以成为创作上的一种优势,但如若把握不好尺度,这种素养反而会变成阻力,影响文学作品的表达效果。不得不说,《丹青街》中的某些描写,尤其是蓬莱七子雅集场景的呈现,固然弥漫着飘逸洒脱的文人情调,却没能很好地融入到故事中去,从而对小说叙事进程及其阅读接受产生了一定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儿童文学的语境中,去思考如何将文化书写更好地融入人物心理、叙事节奏以及情感体验中去,使其成为文学表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满足儿童的阅读趣味。这就涉及叙事视角的问题,它也是构成儿童文学写作难度的关键所在。
小河丁丁的小说开场总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其鲜活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显示出“自由间接体”的叙述状态,是作家进到角色里面去“贴着写”的结果。《丹青街》的开场就是如此,童年的场景、生活的气息以及儿童的情态在动静之间呼之欲出,呈现出特有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很快将读者带入其中。只可惜,这样的视角所带来的叙述活力,没有在整体上彰显出来,尽管作者努力将成人的经验和对艺术的感悟融入角色和对话中去,但由于缺少读者体验或文学细节的支撑,还是让人觉得有些隔膜。这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风格化的写作者,如何在保持风格的同时不超越人物的水平?而这,其实也是当下儿童小说创作常常要面对的问题。
小河丁丁是一位能够接通儿童与成人审美意识的作家,他的个性沉稳内敛,又带着天真的孩子气。如今,他走出自我的天地,让更多的人物和生活丰富他的小说世界,并且始终将心性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使作品呈示出走向历史深处的寻根气质。他的下一部新作《桐花几度》围绕家族史所展开的寻根叙事,为读者创建了愈加开阔的文学景象,令人期待。而在沿着这样的方向继续开拓的过程中,小河丁丁假若能够将儿童视角、童年生活与文化视野紧密相融,用文字架起儿童与成人互通与对话的桥梁,其作品必定会激起更多的心灵回响。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