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文学评论

吴洲星与她的“动态”中国故事

□张 怡

吴洲星

在当代儿童文学的书写版图中,“中国故事”是绕不过去的存在。从广义上来说,书写着“中国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是中国童年的参与者和塑造者。一方面他们自己从一定的童年经验中走出,这种从生活向文学的转化是切实的;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所表达的童年精神又接着影响新的童年生活。所以中国童年是动态的,中国故事也是动态的。“动态”也是吴洲星这15年创作面貌的关键词,具体表现在题材、语言、结构等多维度的变化与进步。

首先是创作题材的突破与拓展。从青春与校园题材起步,作家不自觉地将自身成长经历融入作品中的女孩形象,《红舞鞋》《秘密如花》《高四》等作品,字里行间时而孤独敏感,时而张扬碰撞,多角度展现了青春期少年的成长困惑与梦想追求。随着创作风格的逐渐成熟,如远行的游子回望故乡般自然而深情,吴洲星开始将笔触延伸至小镇与乡土,如《居民楼里的时光》《船上》和“水巷人家”系列等作品,不仅描绘出江南小镇、山野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乡邻之间的质朴情感,还令人惊喜地贡献了众多鲜活生动、个性鲜明的中国男孩形象。近年来,她又涉足历史与城市题材,如以“时代楷模”特警张劼为原型的《等你回家》、以中共一大的女性参与者王会悟为原型的《乌篷里的红》、以文化振兴和童年美育为切入点的《紫云英合唱团》、展现城市更新历程中的儿童智慧与儿童力量的《幸福里》,以及即将推出的以浙江奉化的国际灾童教养院为背景的《钟声》等作品,反映出一位处于创作旺盛期的“80后”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担当意识。这种题材的拓展体现了作家视野的开阔和对不同生活层面的深入挖掘,既有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呈现,也有通过儿童视角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以青春之笔展现了从个体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社会画卷。

作为编辑,虽然会为原创的、突破的、新鲜的题材感到欣喜,但依然更关注作品的最终呈现。以吴洲星的作品为例,她的笔下很少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又总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与她注重人物的性格发展、故事的逻辑和细节的把握处理密不可分,这些恰是小说写作者不可忽略的基本功。吴洲星作品的美学特质集中体现在“发问”和“讲述”时的一个“童”字上:儿童立场、儿童心理、儿童语言共同组成一群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儿童”,这些特质均是儿童文学所呼唤的儿童本位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她近几年的作品,着力于从个体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将对儿童情感与心灵世界的表达安放在核心位置,塑造儿童形象时能够尊重其个性,遵循其生活轨迹,表现了新时代少年在常态生活中面对种种磨难时的勇气与意志。

随着创作的深入,吴洲星的语言风格也经历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小说是富于情感、个性和独特生命体验的,小说语言也应该呈现出这种丰富的生命体验。在这方面,吴洲星有意识地进行了有辨识度的书写。她本人内敛低调,但她塑造的儿童形象几乎千人千面,即使在同一部作品里,也能看到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内向,有的性格莽撞口无遮拦,有的因自卑而处处谨慎小心。例如在《幸福里》中,针对5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她能精准地一一刻画其独特的语言特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

在小说结构方面,吴洲星同样展现出动态的进步。早期的作品多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比如《居民楼里的时光》,开篇就是主人公潘凌子来到一个新处所,接着开始讲述在这片居民楼度过的童年时光,各种人物和事件渐次出场和铺开。《等你回家》则是先讲述特警爸爸和孩子们的生活日常,在足够的铺垫之后,到达小说高潮,即意外事件同时也是英雄高光时刻,中间偶有插叙或倒叙等手法,但小说的整体结构是一条线渐进式的,所有情节朝着核心事件或急或缓地流淌。这两年吴洲星明显在小说艺术上自觉地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自觉不是写作者要标榜创新。写作者思考的甚至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好,讲得好看,与之相应的就要运用何种艺术手法,包括结构、语言、风格基调等要素。《幸福里》这部新作对中国古典小说里“合伙人式”的写法进行了重拾和发扬,采用麻绳型叙事结构,讲述多层面的城市童年生态。小说的前9章先条分缕析地交代了各个人物,并将人物与城市生活、内在精神的连接充分描画到位,就像麻绳的一股股纤维,然后将情节逐步汇拢、拧紧,形成合力,抵达作品的核心。

儿童文学看似很小、很轻,却有着能承载孩子整个精神世界的力量。在真诚的前提下,在一切动态之中,蕴含的是潜心创作的静气、艺术探索的勇气和朝向儿童与文学的敬意。或许作家只有饱含着真诚前行,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之真中发现深刻的童年与生命之真,才是让儿童文学通往“小中蕴大”“轻里藏重”“动静皆宜”的艺术真谛的唯一法门。

(作者系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编辑)

2024-11-22 □张 怡 1 1 文艺报 content77083.html 1 吴洲星与她的“动态”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