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家巷》由欧阳山创作完成,问世60余年来,感动、启迪了无数读者。几十年来,它曾先后被改编成舞剧、粤剧、话剧等多种形式。今年9月,话剧《三家巷》上演,我被其立足当下、致敬先贤的诚挚艺术表达所打动。从文字到舞台,《三家巷》所呈现出的文化品格和审美特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从中探寻其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地域文化建构的自觉意识。小说《三家巷》的故事背景是百年前的广州。广州是中国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里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英勇抗英斗争,有广东人孙中山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等。可以说,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广州地处大陆与海洋的交接之处,这里的人们开风气之先,思想开放包容,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欧阳山在小说《三家巷》中,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广州的生活画卷,让读者得以一窥那个时代广州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小说中有诸多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它能让读者清晰地感知到,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百余年来的生活秩序、日常的衣食住行,以及在四时八节中那些繁琐礼仪背后所蕴含的细密心思。在话剧《三家巷》里,导演将小说中的描述巧妙地物化为舞台上的装置和陈设。整个舞台所营造出的氛围还原了浓厚的广州韵味。再加上身着时代服装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观众很容易就被带入其中,深切感受到斗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
青春化书写的创新尝试。《三家巷》描绘了一众热血青年的故事,那些青春少年,他们年轻的躯体仿佛有着无尽的力量。在他们眼中,无论是铁匠家的孩子,还是买办资本家的孩子,他们都可以在花香四溢、微风轻拂的街头高谈阔论。三家巷里的年轻人心怀改造社会的宏大志愿,即便随着命运的车轮转动,他们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渐行渐远,但谁也无法否定他们曾经的赤诚之心。对于周炳这个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的形象,小说中有这样一句描述:“看那孩子,外面黏黏糊糊像个浑人,里面的胆子却大。”此句可谓微言大义。他被一部分人当作憨、痴、不懂世事的“生瓜蛋儿”,仅仅是因为他无意间撞破了别人的阴谋诡计,他为了怜悯那些比他处境更糟糕的小伙伴而甘愿承受苦难。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普通人的美好形象,为后续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
买办资本家小姐陈文婷与周炳、区桃并肩前行,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娇滴滴的大小姐。为了爱情,她努力尝试靠近心仪之人的精神世界,这背后是信仰的力量、爱情的力量。当一个人有能力承受内心的痛苦时,便意味着成熟,这无关年龄。热爱自由、向往纯粹之爱,其本身就是一种命运的体现。《三家巷》一步步地为我们展现了其成长的轨迹,为后续的剧情发展进行了合理铺垫。
对经典革命爱情的理解与取舍。小说《三家巷》描绘了多段爱情故事:周炳和区桃情深似海,却缘浅难续,最终半路分离;陈文雄和周泉因理想信念不同,分道扬镳;周榕和陈文娣的爱情萌芽在风雨的冲击下迅速萎靡。革命与爱情是文艺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五卅惨案”震惊全国,年轻美丽且意志坚定的区桃就此倒在血泊之中。在话剧《三家巷》里,舞台上嘈杂惊恐的人声、刺痛心脏般令人闷痛的枪声,还有烘托气氛的音乐……种种声响交织,伴随着血红的色调映照全场,观众仿佛被钉在座位上,沉浸在悲剧带来的哀恸之中,而这正是舞台艺术所特有的表现手段。我们完全理解,在这舞台嵌套着舞台、戏中还有戏的情境下,周炳真切地看到了那个永远住在他心底、永远年轻的爱人。她的温言软语,宛如3月的和风,不仅让周炳的身心得到慰藉,也让我们这些观众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我们或许在心底默默相信,并虔诚祈愿,有朝一日我们也能以这样的方式见到自己想见的人。至此,话剧《三家巷》展现出了一种既脱胎于小说原著,又区别于原著的独特艺术品相。临近尾声时,舞台上已无需语言。阿炳在疾走,因为普通的语言已经无法承载他对周围人的复杂情感——那些仍在担惊受怕的家人、那些无意伤害他却也无力拯救他的亲戚,还有那个他无法忘怀却早已阴阳相隔的恋人,所有的情感都在他的疾走中体现。
从小说到话剧,《三家巷》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行,那就是对广州这座城市深刻的理解与殷切的告白。通过文艺作品持续的剖析解读,我们可以认识到,“广州人”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更是象征着开化、开放、包容且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文化形象。
(作者系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