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120余位中外作家、学者相聚杭州,共话“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

文学跨越山海,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本报记者 罗建森 王泓烨 宋 晗

11月25日,随着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位于杭州余杭良渚文化核心区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也正式开放,并举办“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据了解,典藏馆由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合共建,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展陈面积8600余平方米。图为身着传统服饰的观众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内参观。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为推动中外文学交流,深化人类文明互鉴,11月25日至26日,以“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位作家、学者就中外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共促文化交流等话题展开研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主旨发言。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麦家出席论坛,并围绕主题作交流发言。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主席艾伟出席相关活动。

中外文学在对话中共筑“美美与共”盛景

文学是世界的,各国文学在相互交流与交汇中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机。在主旨发言会场,中外作家代表聚焦论坛主题,共话文学跨越语言和文化、跨越山海和古今的魅力。

邱华栋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在交流互鉴中深刻塑造着彼此的面貌,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学共同体。希望中外作家秉持涓滴成溪的坚持精神,让中外文学在责任与担当中熠熠生辉;秉持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让文学出自生活并诠释价值真谛;秉持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在互鉴创新中美美与共。“文明跨越国界、超越语言,以独特的魅力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文学承载着人类丰富的理想与追求,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深深植根于故土的文学,无论是从一座岛屿、一个村庄、一个小镇还是一座城市出发,最终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和时间而抵达人心。”

陈彦认为,大量的文学史实证明,文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学之所以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于不同时代获得礼遇,就在于其始终关注人类的核心命题,并且紧紧抓住不松手。由个体经验出发,深度感通时代、创化传统,再回向现实,这既是文学的题中之义,也是世界文明交流对话中最具有同理心的“量子纠缠”形式。文明是人类共有的遗产,文学需要以更加有力也更加饱满立体的形象,在文明的碧波荡漾与激水深流中“显影”。

古根海姆文学奖、阿根廷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娜·玛丽亚·舒亚说,博尔赫斯为自己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博尔赫斯的作品受中国影响很深,他的作品融入了中国哲学、中国故事,描绘的很多意象也极具东方色彩。”随着鲁迅、莫言、刘慈欣等中国作家的作品被译为西班牙语,并在阿根廷广泛传播,阿根廷读者同样将好奇的目光投向他们笔下的现实。“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纷纷开始设立中国文学专业。相信有朝一日,两个相距甚远的地域,定会在文化界域紧密相牵。”

西班牙语阿多奈斯诗歌奖得主、墨西哥作家罗赫里奥·格德亚谈到,自己受祖父影响,喜爱读马尔克斯、略萨和孔子的作品。“世界范围内这些文学作品的交流,即便不能瞬时解决问题,也能帮助大家跨文化地互相理解。”他说自己手头有一本还未出版的小说,主人公是一位中国人,小说描述了他如何融入墨西哥社会以及周边人因他而了解中国文化的故事。“我希望在‘良渚论坛’上找寻一位中文译者,因为我在小说中强调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不仅有益于墨西哥,也有益于全世界。”

“相遇、惊讶和对话,是我们理解另一种文化时必不可少的过程。对话应该存在于每一种文明中,差异能够创造更多财富,呼唤着多样性的统一与和谐。”塞万提斯文学奖评委、西班牙拉美文学研究协会主席、尼加拉瓜西班牙语学院院士罗茜奥·奥维耶多认为,在文学创作特征方面,中国和世界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文学让不同的文化相遇和对话,创造了这个时代真正的文明之爱。”

“在良渚,古老伟大的文明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开始隆重地讲述。文明的讲述,在这片土地上延伸、生长、开花结果。”麦家说道。他将良渚视为一位神奇而伟大的文明讲述者,它与长城、大运河这些辉煌卓越的工程一样,是中国古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迷人“合金”。在他看来,文学是人们认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便捷的途径,今天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有中国的声音、脚印和影响力,“我们更要让世人听见5000年来中国的讲述”。

“文明互鉴能让作家的作品更厚实”

在平行论坛的主题对话环节,中外作家、学者围绕丝路文明、中外传统文化、城市文学创作、中外南方文学创作、世界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网络文学等话题,分享各自关于文学的思考,增进彼此理解,畅谈文学的美好愿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丝绸之路的联结使“国之交”变得愈发紧密,中外传统文化的互鉴更使“心相通”成为可能,两者都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表示,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交易商品的通道,更是一条交流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路。只有通过交流,文学才会变得多元丰满,才能充满理解和共情。希腊作家塔索斯·拉波洛布洛斯谈到,今天我们拥有很多知识,却缺乏“智慧”。“作为作家,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从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引导读者往光明而正确的道路上走去。”

儿童文学在世界文学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介绍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本现代意义上的童话故事《稻草人》,就是叶圣陶先生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王尔德童话的影响而创作的。“世界文学的概念指向世界的文明和人类的平等,儿童文学则是我们因对儿童尊重而产生的文学,本身就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是文明互鉴的结果。希望这种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文学能在交流中成长,成为更多儿童的心灵避风港。”

在有关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对话中,日本作家仓数茂提出,“对30年前的人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是一种科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未来有了更多遐想。科幻不同于奇幻,科幻文学应当指向未来的可能性。中国科幻作家宝树认为,中外作家这种深度的沟通交流,会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美国华文作家黄宗之表示,科幻作家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不仅要注视创作和出版本身,也要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挂在心上、流淌在笔尖。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管平潮谈到,自己为了写好东方古典仙侠小说,不仅会研究中国的、东方的神话,还研读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神话经典,“文明互鉴能让作家的作品更厚实”。

论坛闭幕式上,各国作家向世界发出《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共识》,呼唤通过凝聚广泛共识,携手打造文学共同体,共同推动跨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

第二届“良渚论坛”于11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浙江省作协承办,共设立“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音乐精神的递进: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三个平行论坛。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作家、考古学家、音乐家等中外嘉宾参加了相关活动。

2024-12-02 □本报记者 罗建森 王泓烨 宋 晗 120余位中外作家、学者相聚杭州,共话“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 1 1 文艺报 content77176.html 1 文学跨越山海,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