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外国文艺

植根于黎巴嫩大地的艺术“先知”

——谈纪伯伦和他的《人生箴言录》

《人生箴言录》,【黎巴嫩】纪伯伦著,漓江出版社,2023年4月

纪伯伦自画像

□刘金祥

雪松,是黎巴嫩的国树,被当地人民视为纯洁和永生的象征。但还有一棵果决坚毅、绰约多姿、卓尔不群的雪松,其深深植根于黎巴嫩大地,枝繁叶茂地伸展到阿拉伯世界和全球各地,这就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哲学家、艺术家纪伯伦。作为当代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作为阿拉伯艺术史上第一个著名流派——旅美派的旗帜性人物,纪伯伦为世界各地读者存留下诸多文学经典和艺术精品。由漓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的《人生箴言录》就是纪伯伦文学经典作品的精选文集,读者能够从这本书中深刻地感受到纪伯伦的哲人魅力。

纪伯伦的名字最初是在北美大陆发光闪亮,嗣后如同一阵飓风快疾传遍欧洲,继而风靡全球每个角落,获得广泛赞誉,就连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也禁不住啧啧称许:“纪伯伦是最早从东方吹来的风暴,横扫了西方,但它带给我们海岸的全是鲜花。”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对纪伯伦也不吝褒奖之语:“真诚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纪伯伦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极度真诚,和他对人类的信念。”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出身于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时未曾受到正规学校教育。后随母亲移居美国,在美国波士顿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后来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从事写作。纪伯伦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作品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其代表作为《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1908年至1910年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一代大师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的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1931年4月10日,因肝硬化和肺结核以及长期严重酗酒,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格林威治村圣芳心医院。鉴于纪伯伦的诗歌、小说、散文和绘画都深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影响,他也由此被誉为“20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纪伯伦的文艺作品以“爱”与“美”为主题,吟咏母爱、歌颂祖国、赞美自然、思念故乡,其诗其文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感情,特别是他那伤感的情调和奇丽的比喻,形成了唯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英语中甚至有了“纪伯伦体”这个词。纪伯伦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国拥有大量读者。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散文诗就由茅盾先生翻译介绍到中国。1931年,作家冰心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深入了解纪伯伦开启了文学的窗扉。2014年九州出版社根据黎巴嫩新版《纪伯伦全集》翻译引进了中文版,由李唯中翻译,全集不仅收有纪伯伦的散文诗,还囊括了他的小说、散文、演讲、话剧、书信,以及纪伯伦生前亲手绘制的插画,全集共分为七册,分别是《先知》《沙与沫》《泪与笑》《爱你如诗美丽》《蓝色火焰》《光与静默》《叛逆的灵魂》。

1943年,在纪伯伦逝世60周年之际,美国华盛顿市政府兴建了“纪伯伦公园”,并在公园内竖起纪伯伦的塑像。一位旅居美国的外籍艺术家,能在当地获得如此殊荣,根本原因在于其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品位和深邃的思想意境。冰心说过:“纪伯伦是贫苦出身,他的作品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讲为人处世的哲理,于平静中流露出淡淡的悲凉。”诚哉斯言,纪伯伦的作品引导读者与他一起欢愉悲戚,启诱读者与他一道驰向明丽的天空,与东方的另两位伟大作家——鲁迅和泰戈尔一样,纪伯伦诗歌所描摹和探究的是生存本质和生命根底。

《人生箴言录》一书从英文译出,遴选和收录的是散见于纪伯伦不同作品中的格言和哲理诗歌、哲理散文等,大都氤氲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挚关切与深度思考。书信是《人生箴言录》的奇珍异宝,璀璨夺目之下让读者更加贴近纪伯伦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书中以近乎一半的篇幅辑录了纪伯伦不同时期与亲朋好友的来往信件,这些书信以轻柔隽秀的笔调丰富了纪伯伦的精神形象,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敏锐与睿智,也正是这些信件不自觉地勾勒出纪伯伦的自画像,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纪伯伦的亲情和友情,尤其是他与女作家梅·依安黛之间炽热而纯真的爱情,这些以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生感悟,绝大部分是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礼赞和歌吟美与爱是《人生箴言录》的基调和主题,按照纪伯伦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美和爱是人类和平与世界和谐的本源和基石,他在散文集《泪与笑》中主张和倡导,“人生有两件东西弥足珍贵:一是美,二是真。我在有爱的人的心里发现了美,在劳动者的手上发现了真”,“人们要相信美的神奇力量”,因为“美是人们生命的开端,是人们热爱生命的起源,因为美可以把人们的灵魂返璞归真为大自然”,“一个人在心中渴望的美,比眼中看到的美更崇高”。他谆谆告诫读者“只有美中才有真理,那真理颠扑不破;只有美中才有光明,那光明驱散黑暗,使人们免受欺骗”。纪伯伦在书中倾述爱情的欢愉和失恋的痛楚,并联想到黎巴嫩的穷困与苦难,指出“爱是最高形式的正义”,“人们追求冰冷的物质,我却追求爱的火焰”,“温柔和善良不是软弱和绝望的表现,而是力量与决心的证明”。纪伯伦在书中真诚地表达着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留恋与珍爱:“您是我们心魂中的光与火,您是我们胸中跳动的心脏!”《人生箴言录》一书中的哲理诗是纪伯伦独创的一种文体,它一方面迥异于欧美作家的写作,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东方作家的手法,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文艺理论界称纪伯伦是位“用心灵的血滴和灵魂的汁液创作的诗人”。格言、通信和哲理散文,《人生箴言录》每一个类型和每一种题材都在展示着不同精神样貌的纪伯伦,展示着他的思想。

纪伯伦是以文学家和艺术家身份出现的一位“先知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纪伯伦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时代;纪伯伦不只为黎巴嫩所单独拥有,而且也为全世界所共同拥有。在《人生箴言录》中,纪伯伦以一名大彻大悟的先哲角色应答提问,无论是对人生中的美与爱、爱情与婚姻、自由与法律,还是故国与他乡、理智与情感、友谊与死亡,纪伯伦如同尼采塑造查拉斯图拉那样阐述自己的理念、观点和价值取向,为自己也塑造了“亚墨斯达法”这样一个先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人生感知和文学体悟。特别是在阐发和释解爱时,纪伯伦写道,“爱只奉献自身,也只从自身中获取。爱不占有,也不愿被占有。爱在爱中一无所求”,“但愿我的生活亦泪亦笑:泪,可以净洁我的心灵,使我晓知生活的秘密与奥妙;笑,可以使我接近同胞,并成为我赞美主的象征与记号”。在纪伯伦的精神界域中,爱是纯洁崇高的,是圣洁清纯的,它与私欲无碍无涉。纪伯伦的墓地设在他的故乡黎巴嫩北部古老的贝什里村那片雪松旁边,纪伯伦的好友——与他比肩齐名的侨民作家米哈伊勒努埃曼说:“纪伯伦不需别人用石雕、铜像来纪念他,作为一个人,他比石雕、铜像都更为不朽……对他最好的纪念,便是在人民中传播他的文学艺术作品!”1931年纪伯伦逝世后,有人在他的墓地里立了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我们的先知纪伯伦安眠于此”。“先知”与“孩子”在阿拉伯语中只需改变字母上下的圆点符号,然而就是这一微小的改动却将纪伯伦从遥不可及的云中放回到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这棵黎巴嫩的雪松将永世长青不衰!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4-12-04 ——谈纪伯伦和他的《人生箴言录》 1 1 文艺报 content77227.html 1 植根于黎巴嫩大地的艺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