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影视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

土地,提供物质食粮更提供精神食粮

□胡一峰

近日,由习辛执导、根据河北籍作家田运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故乡的泥土》于央视八套收官。该剧讲述了滹沱河边一个北方农村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描摹了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用电视艺术的形式抒发了中国人对土地独特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时代力量。

作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成果,《故乡的泥土》抒写了当代农村改革发展的视听长卷,为讲好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故事做出新的贡献。该剧的故事开始于改革初年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作者深刻把握农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将其具象化为老支书高海堂从拒绝到接受责任制的心路历程。创作者妥善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既没有简单化处理为支持或反对责任制的言行,更没有把人物化约为空洞的符号,而是在洞悉社会转折肌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现改革的底层逻辑。更值得肯定的是,该剧把改革这场宏阔的社会变迁和金沙窝村民的个体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即将被迫嫁给高石条的杨春雪在小河边反思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自己不能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呢?她的答案是穷。而农村改革就是为了拔掉穷根。杨春雪的故事告诉人们,穷不仅是物质的匮乏,更会在精神上对人性造成戕害。和改革这样的国家大事比起来,一个农村女孩子的婚事是一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人生大事。就这样,《故乡的泥土》把国家大事和人生大事这两种“大事”融合书写,使国家命运和个体命运互为镜像,引导观众从个体生命感悟体会时代变迁,形成强烈的共情共鸣。

土地是《故乡的泥土》最夺目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该剧切口虽小,立意很大,展现的正是农耕文明所具有的深厚而绵长的力量。剧中,金沙窝村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展村集体企业的过程中,不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家庭或个人,都面临不少挑战,解决了诸多问题。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是金沙窝改革发展振兴的主心骨。同时,金沙窝村民艰苦奋斗、守望相助的精神为他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该剧把这种精神力量艺术地转化为诸多细节,通过娓娓道来的故事巧妙传达给观众。比如,高海堂和杨传根这两位“老把式”一直坚持自己留粮食种子,当村民被不良商人欺骗、遭遇劣质种子危机时,他们留下的这部分种子发挥了救急的重要作用。这个细节以隐喻的方式有效表达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道理。再如,当南方遭灾歉收时,金沙窝的村民积极响应村支部号召,主动捐出自己的粮食,即便平时有些“刁钻”的李双河、李歪歪也没有拉胯。温馨感人的一幕折射出源于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观念,朴素而有韧劲。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土地,不但给我们提供前进路上的物质粮食,而且是精神力量的不竭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乡的泥土》为进一步传承、挖掘和艺术展现农耕文明提供了有益启迪和范例。

电视剧长于叙事,而叙事之要在于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故乡的泥土》在这方面交出了高分答卷,奉献了一批有个性有温度有光彩的农民群像,为中国农民艺术形象图谱增添了新内容。其中,刘佩琦饰演的老书记高海堂,称得上改革初年农村支书的典型。他有主见,有担当,顾大局,审慎稳重,对土地、对乡亲们充满感情,是发展振兴现代中国农村的中坚力量的代表。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在高海堂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闫学晶饰演的兰花是高海堂的妻子,她性格直率,行事泼辣,难掩内心深处的真挚善良。马藜饰演的杨春雪,是剧中成长性最突出的人物。她从一个怯生生的农村少女到老书记高海堂家的儿媳妇再到成熟的村支书和女企业家,面对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坚韧不拔,迎难而上,以强大内心赢得了尊严。张粟饰演的梁麦茬,个性鲜明,耿直果敢,光明磊落,与杨春雪的关系发乎情而止乎礼,刻画了教科书式的中国好后生。这四个主要角色是两代农民的缩影,也是农村改革发展振兴历程的人格化呈现。此外,《故乡的泥土》对全剧人物关系的整体设计也很精到,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以属于角色的语言和行动为推动情节发展和主题深化作出了应有贡献。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老高家一家人坐在院子里,杨春雪和婆婆兰花产生了争执,兰花生气地质问春雪:你是婆婆还是我是婆婆?春雪还没回答。高海堂的母亲幽幽地说了一句:我是婆婆。此类细节极具生活情趣,让人看了会心一笑,给这部剧增光添彩。

农村,是中国人共同的故乡;土地,是中国人永远的根。《故乡的泥土》以质朴的美学风格,抒写了这段悠长而深厚的感情,谱写了一曲悠扬而感人的土地颂歌。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画卷的徐徐展开,期待杨春雪、梁麦茬、高天骄们的故事在荧屏上延续,给我们带来更多感动和思考。

(作者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2024-12-04 □胡一峰 电视剧《故乡的泥土》 1 1 文艺报 content77258.html 1 土地,提供物质食粮更提供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