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尚恩
12月6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弘扬柳青创作精神、促进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作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单舒平出席研讨会并讲话。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单红,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欢,以及40多位作家、艺术家、评论家等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作协指导,陕西省作协、中国作协创研部主办,《延河》杂志社、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
文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一以贯之
李敬泽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文学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尺之一,就是人民性。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一再强调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人民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一点上,陕西文学有着光荣的传统。陕西作家柳青当年来到皇甫村生活,与人民同吃同住、水乳交融,柳青不是以他者的身份去观察人民,而是真正内在地、实践性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世界。柳青一生的经历与创造,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和传统,彰显了“为人民创作”的宝贵品质。
李敬泽谈到,与“为人民创作”紧密关联着的,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在今天尤其值得思考的话题维度,那就是“人民的创作”。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是文艺创作的受众,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特别是教育的普及发展,我们拥有了超大规模的文艺人口。互联网和各样新技术的涌现,使文艺表达更深地介入广大民众的生活,人民大众的文化权利正在前所未有地获得实现的可能。在这样新的文艺空间中,传统的文艺秩序、文艺形态,以及小说、诗歌、散文等经典的体裁分类,正处于一种不断游动、重新融合与创造的状态。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既开拓了文艺生产和传播的新的巨大空间,也激发着理论上新的探索。
单舒平在讲话中说,柳青是三秦大地哺育出的作家,他将作品融入到时代与人民当中,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犹如一座灯塔,长久地照亮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道路。在互联网条件下,新时代催生了文艺的新类型、新群体、新形态。新大众文艺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要加大对新大众文艺的研究阐释力度,积极拥抱新变化,把握新规律,树立新理念,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主动为新大众文艺传播提供载体、搭建平台,引导新大众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共同书写新时代文艺发展新篇章。
贾平凹谈到,新时代以来,文学界讲得最多的是“人民”,是“大地”,是“时代”,是“中国精神”等。陕西作家的具体抓手就是,学习弘扬柳青创作精神。深入生活不仅仅是了解情况和收集素材,更是身下去、心下去,去体验、研究社会。这是一种陶冶、开拓、提升自己思维、视野、境界的过程。
进一步弘扬好柳青创作精神
研讨会上半场聚焦柳青的创作精神,以及对《在旷野里》《创业史》的再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多次谈及柳青及其创作精神。何向阳在研讨会上回顾了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她表示,“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柳青创作精神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传统对新时代作家的创作有着丰富的启迪。
“柳青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在对人民性的强调方面,他是自觉、主动的先行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说,柳青在多篇文章中谈到深入人民生活的问题,强调作家不能向壁虚构。他深入皇甫村14年,跟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参加实践斗争。他的生活、工作、写作融为一体。“柳青当年写完稿子总不交,反复修改。面对责编的催稿,他说,不能把自己的草稿交给人民。这体现了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创业史》第一部出版后,有16000多元稿费,柳青全部捐给公社,作为工业基建费。这种做人和作文融为一体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柳青的创作,与他对时代、国家发展前途的思考紧密相关。柳青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军谈到,柳青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大变革的全过程参与者。在《在旷野里》中,柳青从思想者的角度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变化,以及面临的新挑战。在《创业史》里,柳青结合农村的实际,对农村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再结合柳青对诸多现实问题的建言,我们可以体会到“作家柳青”背后的“思想者柳青”的底色。
深圳大学教授吴予敏说,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有深刻的理解。他将历史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融合起来,以文学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呈现历史运动中的矛盾冲突。从《在旷野里》《创业史》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柳青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观察现实生活的发展轨迹、洞察社会变化的方向。
柳青作品中的很多人物是有原型的。中山大学教授张均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基于王家斌的故事进行的再塑造。柳青在写这个人物时,既尽量尊重农民的经历和想法,又充分考虑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总体构想,在尊重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生活,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创作辩证法。
柳青曾提出“三所学校”的主张,即作家要进入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进行学习。西北大学教授段建军说,“生活的学校”中的“生活”主要指的是旷野里的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作家需要深入生活、向社会学习。“政治的学校”,就是指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判断能力。“艺术的学校”,着重强调作家要培养透视生活、剖析生活和艺术地再现生活的能力。柳青在自己的创作中真正践行了这些创作主张。
推动和引导新大众文艺不断提升、健康发展
研讨会下半场聚焦新大众文艺。何为新大众文艺?与会者列举了很多体现“新大众文艺”新特点的文艺现象和创作实践。比如网络文学,特别是在网络小说、非虚构短叙事等领域,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和专业的写作原本毫无关系,但网络将他们的文学表达欲望、表达能力展现了出来。再如近年涌现的一批来自社会基层的写作者,他们以自身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其生动的故事、质朴的风格、诚恳的姿态,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与共情,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学的巨大活力和多元样貌。还有微电影、微短剧、AI绘画、AI音乐,以及对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进行二次创作与传播的短视频等等,都体现了当下各领域创作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
从事新媒体写作的自由撰稿人陈锵说,新媒体写作汇聚了不同行业的写作者,这是新大众文艺显著的特点之一。普通人从过去被动接受由专业人士创作的文艺作品,到现在成为了创造文艺作品的主体。如果把文学艺术创作比作开辟一条河流,“在以前,一个个作家或者导演,用自己的作品集、影视作品合集,开辟出一条河流。但新大众文艺有所不同,它是把细小的水滴汇聚起来,成为一条河流。”
与会者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涌现,涉及创作主体、创作文类、传播规律等诸多领域的新变,文艺批评要基于此进行话语的更新、方法的变革。与此同时,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媒介、演化成什么样的形态,文艺创作都需要在变化中守护住一些基本的品质。因此,文艺批评也需要坚守应有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标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表示,传统的文艺批评注重定性批评,而依托于网络新媒介的新大众文艺,则伴随着很多可以定量的元素。因此,新的文艺批评需要将定性批评和定量批评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适应网络传播节奏,对作品的评价要更加及时、精准。
探讨新大众文艺的特征和价值,对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具有启示作用。《诗刊》主编李少君说,新大众文艺,特别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反过来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文学艺术创作进行深思。那些来自民间的鲜活文字,那些接地气的及物表达,都是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的。上海大学客座教授陈歆耕认为,一切伟大的经典都是打破了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的。传统文学艺术和新大众文艺应该相互滋养、相互磨合,催生出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与会者表示,应该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视域下看待新大众文艺。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破各个创作板块之间的区隔,让不同文艺群体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真正推动新时代文学艺术的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开幕式上,陕西省作协、西安交通大学合办的“新大众文艺研究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