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厚重的生活背景,它带给儿童的营养是其他作品不可替代的。近些年来,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涌现出不少题材不一、风格各异的佳作。女作家曾维惠的长篇儿童小说《中国妈妈》不同于一般的现实题材作品,而是一部有着国际性视野的儿童文学作品。作品讲述了60年来发生在一代代中国援非医务工作人员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个爱心接力的故事不只写给国内的小读者,也写给非洲的小读者,甚至是中非以外国家的小读者。中国儿童文学要走向世界,应该多创作一些充满世界性的儿童文学作品。
《中国妈妈》是一部饱含两代人之间精神对话的成长小说。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一个主要功用,就是能够促进小读者的精神成长,让他们从现实中获得教育,感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然而,很多作家在这个过程中会将这种教育和影响,变成一种成人主动施加给孩子的“训诫”,背离了儿童本位,最终适得其反。曾维惠是一个能做到举重若轻的作家,她深深懂得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的灵魂。在《中国妈妈》中,主人公之一高楠是通过阅读妈妈的《援非日记》,才一步步走进妈妈隐秘的灵魂深处,深深理解了妈妈何以成为非洲孩子心目中伟大的“妈妈程”,从而决定将妈妈的大爱无疆传承下去。“她多么想让妈妈知道,自己来到妈妈献出生命的地方,也成了一名援非医生。”这种通过日记的方式,建立起精神对话的方式,促进了高楠的成长,最后她也成为了“妈妈高”。当然,这种精神互动并非总是顺理成章,也是从一开始的误会、埋怨,经过亲身经历,才一步步转变过来的。《中国妈妈》就是这样一部细致讲述各种关系转变的作品。不只是高楠有这种精神成长,在小说中,林思齐和两个非洲小孩程中、程华也都有,一切都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完成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不经意间已深深厚植在这个与中非医疗援助行动有关的群体当中,一经曾维惠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也就打动了无数读者,得到了心灵的洗涤。
除了以上两点外,为了增强可读性,《中国妈妈》非常善于将中华文化的元素植入书中。中非之间的医疗援助,不可能只有医疗救助本身,也是中非文化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方式。中非文化交流是这部作品具有国际性视野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妈妈》中,两个非洲小孩同时有着中国名字,还能讲中国话,他们对中国人天生有着好感,也向往着中国文化。像中华传统诗词、中国结、中国传统节日、中国饮食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都在无形中融入小说的故事情节里,甚至提到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这种体现科学家精神的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儿童文学责无旁贷。像《中国妈妈》这样将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在地化、国际化创作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深入探索。
《中国妈妈》形象地讲述了60年来一代代中国援非医务工作人员默默奉献、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中国妈妈的赞歌,同时也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