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秋菊
2019年10月,湖南省召开第七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宏森同志出席会议并对青年作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在过去的五年里,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年文学事业,为青年作家成长进步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湖南省文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自觉做文化复兴的追梦者、新时代的先行者、人民心声的书写者、精品力作的创造者、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创作了一批具有湖湘气派的文学作品,用青春书写华章、致敬新时代。
一
青年作家是文学的未来。上世纪50年代周立波、蒋牧良、柯蓝、康濯返湘创作和培养青年作家,推动了80年代文学湘军的崛起。新世纪以来,以谢宗玉、田耳、马笑泉、沈念、于怀岸“湘军五少将”为代表的青年作家群备受关注。总结青年作家培养的历史经验,依托“湘军新势力”“青年计划”等栏目,湖南作协近几年重磅推出郑小驴、彭湖(诺亚)、许玲、邹谨忆、玉珍、康雪、罗志远、黄先智等青年作家。周静、纪红建、沈念、张雪云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纪红建、愤怒的香蕉、郑小驴、妖夜先后获得茅盾新人奖,五部作品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四部作品入选“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七位诗人入选“青春诗会”,八部作品获得湖南省文学艺术奖。
周静的童话《一千朵跳跃的花蕾》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时年35岁,是首位获得全国文学奖的“80后”湖南作家。获奖后,她依然保持着每年一部以上长篇作品的创作力,探索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风格、书写来自“我们自己民族和土地”的童话,出版了《黎族织锦与大力神》《天女》《精卫之歌》、“鸭蛋湖”系列以及长篇小说《静静的书》等。在创作中,周静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以现代童话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重现民间传说和神话魅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神奇美好、富有生命力的童话人物形象。
纪红建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时年40岁。获奖之后,他继续保持着高产优质的创作状态,以扎实的行走和勤奋的创作完成了《家住武陵源》《彩瓷帆影》《大国制造》《游学·1917》《大兴安岭深处》等一批讴歌伟大时代、致敬人民英雄的文学作品,题材涉及乡村振兴、革命历史、民族文化、国之重器、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他力争在思想蕴含、叙事艺术和文体创新方面突破自我,人物塑造更加饱满、立体。值得一提的是,纪红建、曾散两位作家积极参加了中国作协2020年2月深入武汉抗疫一线的五人采访小分队,分别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大战“疫”》和《青春逆行者》,体现了湖南青年作家的勇气和责任担当。
沈念的散文《大湖消息》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时年43岁。他的创作经历具有某种典型性。当过教师,曾是一名出色记者的他,业余完成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创作,调入省作协后,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硕士,毕业后跟随乡村工作队前往大瑶山驻村采访创作,《长鼓王》《空山》《走山》《那夜》《灯火夜驰》《天总会亮》《金钉子》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客观冷静地描摹了那些弥漫在乡村的哀愁、荒凉、朦胧与神秘,在边缘处以掘进的姿态走进乡村的精神深处,展现人性之美与精神亮光。驻村归来,沈念持续他的深扎生活,不断重返洞庭湖边,完成长篇散文《大湖消息》。由《大湖消息》再出发,曾经的“山乡”演绎成了“水乡”,突破“山乡”的“惯性思维”,《渔火》《岐园》《造水》《寤生》在洞庭湖畔的“水乡”探寻新的乡村发展路径,构筑他的大湖文学版图。
今年,45岁苗族作家张雪云的报告文学《“海牛”号》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张雪云大学毕业后成为小县城的一名中学教师,生养她的沅陵和滋养她文学道路的教师职业成为她的创作源泉,近几年她的创作成果丰硕,散文集《蓝渡》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青寨》入选“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以散文笔调观照时代社会发展,她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报告文学《桃李春风》呈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南方乡村教育的现状,《“海牛”号》讲述科研团队实现技术超越背后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以万步炎为代表的科学家风采,弘扬了中国的科学家精神。
从文学寻根到地方性写作,作家致力于找到一个足以承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属于个人的“地方”。马笑泉有意识地构筑一个弥漫着侠巫之气、浸染着湖湘精神的“地方”——是飞龙县,也是“对河”。从长篇小说《愤怒青年》《银行档案》到《迷城》《放养年代》《日日新》,地理空间的挪移,也是文化空间、精神空间的开拓。从飞龙县到“对河”,马笑泉已然跳出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书写,重新挖掘、重新审视和重新出发,展开和生成新的“地方”。
90后小说家郭沛文凭借聚焦长沙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鹌鹑》入围“2020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步入文坛。在此之前,他写过中短篇小说,在潇湘晨报担任记者多年,后全职写作长篇小说。为保持写作的职业状态,他给每日的创作设定上下班时间。创作上的自觉与深耕催生了文学佳作,继《鹌鹑》之后,他陆续推出了《刹那》《远逝》,构成了“长沙三部曲”系列,兼顾文学与推理,从故事设计到视觉呈现,无不传递出炙热、滚烫且黏稠的长沙青春之气。
青年诗人集群式崛起,体现原创活力与锐气,诗歌从单向度抒情进入到生命、文化和地理的多维叙事,题材、技艺进一步拓宽拓深,更为深沉、复杂、广阔地面向生命本体与时代。雷晓宇的诗歌《薄雾》获“青花郎·人民文学奖”,梁书正告别打工生活回到家乡花垣县,以细腻观察和书写,表达了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与思考,《我心满怀人世恩光》入选“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
二
创作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常常在作品的时代性、地方性上体现,链接着叙事主体的创作气质和书写风格。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掘进,在生活质料发掘中呈现时代与人、地域与生命之间的关联,体察新时代语境下的欢欣与奋进,从而揭示时代精神特质和人性意蕴根本,构成了这一时期湖南青年文学的整体特征。
重要历史时刻、重大历史事件,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从未缺席,他们行走在中华大地之上,触摸那段英雄辈出的革命历史,深入各行业生产生活的火热现场,走进个体生命深处,以在场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形成了“报告文学湖南现象”。不仅有实力作家纪红建持续推出新作,“80后”作家曾散也推出了新作《青春中国》《半条被子》《时代楷模袁隆平》《大山赤子刘真茂》,杨丰美完成了《十八洞启航》《先声》《挺进第三极》,尹红芳出版了《公安英模官同生》《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李婷婷从记者转型创作,完成了儿童报告文学《歌声跨山海》。他们讲述时代英雄故事,在细节里丰满人物形象,传递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值得关注的是,阳艳妮、马兵等“90后”“00后”作家的加入,壮大了报告文学青年队伍。
展开对地方的文学想象,小镇成为湖南青年作家的重要叙事空间。有别于大都市又不同于乡村,小镇成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对话的窗口和碰撞融合的特殊场域。在青年作家的笔下,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在小镇集中。他们以文学的方式记录小镇的历史变迁,以扎实的创作丰富了小镇的文学书写。曾理的长篇小说《绣坊街》讲述了小镇上湘绣家族的故事。《清溪》是周立波研究专家邹理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她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形象。秦羽墨以乡下人隐居城市的姿态创作,《通鸟语的人》《牧羊人》体现了他观察和介入现实,与生命对话的散文观,在《我在今生》《逃脱术》等小说里,他关注小镇青年的成长,建构了一个叫莫索镇的地方。“90后”李砚青的小说集《小的海》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湘南十字街的小镇青年故事,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苗族作家卢应江的散文和小说,字里行间氤氲着湘西小镇的古朴浪漫,吟唱着苗河的远古传说。当现实中的青年纷纷“逃离”小镇的时候,土家族作家王爱“逆流而上”,回到了她的桂塘镇,做了一位文学意义上的“边城筑梦人”。
儿童文学作家年轻化趋势明显,“80后”“90后”已然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他们在童年和成长叙事中映显时代面影。诺亚(彭湖)16岁开始在《花城》《芙蓉》等杂志发表小说,大学毕业后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有意在创作题材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探索,童话《白夜梦想家》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点亮儿童的精神家园,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黑的白的全都可以》《长在纸上的叽叽喳喳》对细碎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儿童小说《哑江》《云上日光》体现了作家鲜明的创新性。杨巧的《帽子男孩》聚焦普通男孩的日常生活,对教育的意义展开全新探索。刘青鹏的《安吉的夏天》讲述了警察父子合力抓捕毒贩的故事。李彩红、游军、陈浠墨、何贵珍等青年作家在乡村儿童成长叙事方面各有创新。
女性青年作家以特有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视角和极具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创作,在性别意识的觉醒过程中表现女性的生活现状、生存困境、现实挣扎与个体欲望,将女性写作推向了更为宽广的天地。“80后”编剧袁子弹创作了长篇小说《国歌》及《欢乐颂》等多部电视剧,描绘当下女性生活,发现女性力量,剖析社会问题,体现了女性写作的独特视角和巨大创作空间。苏更生毕业于湖南师大,担任过记者、编辑,后又攻读创造性写作专业硕士学位,在出版小说集《猫可以作证》、散文集《亲爱的,去生活》之后,推出长篇小说《女人的秘密生活》,塑造了一批新世纪成长起来的“新都市女性”。
“湘军新势力”专栏小说家许玲在多产的基础上保持高质量,开掘题材,探索和尝试新的写法,两部长篇小说入选重点扶持,在《人民文学》等国家级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去远方歌唱》《黑箱子》等中篇小说,2022年、2023年在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数量连续两年位居湖南作家榜首。邹谨忆进入“湘军新势力”关注范围是在中篇小说《嘉禾》发表之后,她连续推出了《蜉蝣捕捉器》《洪峰过境的夜晚》《午夜观音在潘家园降临》《爱神花园》等中篇小说新作,还创作了《行星方程式》《梦境计划》两部长篇科幻小说。青蓖以女性独特的语感和属于女性的隐喻系统写诗,在短篇小说入选《收获》“青年作家小说专辑”之后受到关注,小说集《人物实操课》显示了她对社会事务和生活日常的敏锐感应。玉珍、康雪、刘娜、熊芳、朱弦、文西6位“80后”“90后”入选《诗刊》“青年女诗人专号”,青年女诗人群体性出现。丁墨、长安微暖、空留、安如好、应景小蝶等一批实力女作家构建了网络文学的“她时代”。青年女作家们以文学的方式展现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奋斗者面貌。
从时代精神、地域文化、新媒体文学等角度切入文本批评,青年批评家或探讨理论,或聚焦经典,或批评新作,以积极在场的方式参与到湖南文学事业的建设中来,与文学现场互动,与时代脉搏共振。他们密切关注创作现场,与文学文本深度对话,积极参与学界热点问题探讨,建构了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与《中国文学研究》共建“湖南文学和湖湘文化研究”专栏。黄菲菂深耕报告文学研究,她所著的《报告文学史论》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贺予飞的网络文学研究和“90后”罗小培的儿童文学观察也受到关注。冯祉艾的评论集《寄寓的诗性与想象的超越》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三
引进青年作家郑小驴,省内高校开设创意写作专业,作协举办“新青年”写作营,毛泽东文学院探索作家培训新模式,文学期刊组织改稿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具有标识性的湖南青年文学现象。
2020年夏天,郑小驴带着他的长篇小说作品《去洞庭》从海南回到湖南,成为湖南师大的驻校作家和创意写作专业教师。地理意义上的归来,成就了文学意义上远行。回到熟悉的家乡湖南,郑小驴再次进入创作的旺盛状态,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中短篇小说在名刊上发表,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出版,包括小说集《消失的女儿》《骑鹅的凛冬》《南方巴赫》等。地理空间的流动,表现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笔下那些熟悉的“村庄”很少再现,远离“村庄”的作家试图在日渐熟悉的城市生活中开辟新的叙事空间,构建一个稳定的、丰沛的精神家园。他在小说中关注社会边缘人物,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展现对人性深层次的关怀,并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华语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奖主奖,入围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名单。
内蒙古作家肖睿定居湖南,成为湖南作协首届签约作家,半年内发表中篇小说《暖阳》《万物心》,出版长篇小说《草原布鲁斯》《太阳雨》等。彭剑斌与郑小驴同一时期回到湖南,进入杂志社担任编辑,出版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不检点与倍缠绵书》《寂静连绵的山脉》《欣泣集》等文学作品,他在创作中探讨青年一代的挣扎与成长以及在困厄中的坚持与希望,从现实中打捞那些普通却珍贵的生命。此外,“湘军新势力”专栏作家江冬、李卓在小说中进行“叙述的冒险”,构成了同时代作家现代性探索的两个面向。
积极向兄弟省份、有关高校和文学期刊取经,湖南作协抛开狭隘的地域性人才观,从营造作家成长的大环境入手,与高校共建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与《收获》、里程文学院联合组织“新青年”写作营,举办改稿行动、田耳小说班、面对面“创投”答辩、青年出版、签约作家等系列活动,探索了一套小说课程体系。“新青年”写作营的探索已成为区别于高校创意写作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全新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理念还是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和改稿指导方式,都极具开创性。罗志远、黄先智、王子健、苟海川、杨咏、李晨玮、王雨珂、钟小蓉、唐瑜、曾子恒、阿珂等“90后”“00后”青年写作者从全国各地向湖南作协靠拢,经由“新青年”写作营走向全国文坛,成为过去两年来小说发表数量最多的一群湖南作家,其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文学名刊上也发表了不少作品。
现在长沙定居的四川籍“90后”作家苟海川凭借小说《南方蝶道》在首届“无界·收获App双盲命题写作大赛”中获得冠军,首批入选“新青年”写作营,随后发表了多篇小说。1998年出生于湘潭、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毕业、现在广西师大攻读法学硕士的黄先智少年时期曾获第四届“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总冠军,第十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18岁出版小说集《飞往加尔各答》,入选“新青年”写作营后已在《当代》《上海文学》《天涯》等多个文学期刊发表小说,擅长细节和心理意识描写的他,在真实与虚构间游走,探讨母子、爱情、自我以及现实与梦境等。1999年出生于长沙、现在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罗志远入选“新青年”写作营后,成为湖南作家2023年度短篇小说的发表冠军。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集处女作《书法家》,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抵达那些社会上的失意者、孤独者、游离者,展现社会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作品》杂志“超新星大爆炸”栏目发表了1999年出生于陕西、现在湖南师大创意写作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王子健的6个短篇小说,引发文学界关注。阿珂、王雨珂、李晨玮等“00后”写作同样值得期待。
网络作家整体年轻化,“80后”“90后”成为创作主力军,“95后”网络作家闪亮登场,“Z世代”引领网络文学新风尚,在传承与创新中提质进阶。现实题材、男频、女频小说的主流化和精品化趋势突显,并以类型融合实现创新性突破。湖南青年网络作家以多样审美风格、现实主义品格刷新类型文体辨识度,进一步向现实掘进。发挥多元化类型创作优势,丁墨、妖夜、愤怒的香蕉、极品妖孽、二目、吉祥夜等实力作家不断推出新作,入选排行榜,形成“网络文学湘军”品牌。
湖南作协鼓励和扶持青年写作者,出台《关于支持青年作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办法》,修订《发表文学作品奖励制度》,成立湖南青年作家研究中心,作家班、改稿班、“青年计划”“湘军新势力”为青年作家成长成才提供平台,37名青年作家加入中国作协,192名青年作家加入省作协。作为创意写作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湖南作协出版了小说集《南方蝶道》以及“新青年·出版计划”丛书《春天破壳而出》《人物实操课》《看不见的河流》《红瓦分人家》《世事该当如此》等,即将出版《改稿课》《夜空尽头的星》等。湖南师大创意写作专业在校生还创作出版了“沃园农场”生态系列童话作品和《山海间的非遗·精灵系列》童话作品。
文学和青春的激荡,梦想和激情的交响,湖南青年作家以青春之笔书写新时代、致敬新时代,奏响时代前进的强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文学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