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科幻

报告文学如何书写硬核科技

■凌春杰

1988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型探测系统——谱仪。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 摄

科技与文学有着难以剥离的前世今生。科普、科技、科幻都基于科学技术与理论的变革发展,但却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和属性。科普文学大多基于成熟的科技发展成果,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深奥的科学原理,以此普及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科技文学则多基于当下的重大科技突破,生动地讲述其发展历程、重大成果和其中的精彩故事;科幻文学则以前沿科学理论为基础,讲述想象中的未来世界。

科技文学并非一个新名称,《十月》杂志曾长期开设科技文学专栏,讲述科技发展历程中一些台前幕后的感人故事。长期以来,科技文学经常被划归到以科技题材为创作对象的报告文学。应该说,科技文学的发展,始终处于未完成的阶段,但它以题材的主题性和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使其在报告文学中的题材体量格外突出,并在现实中越来越突出和保持这种优势地位。叶梅的报告文学《粲然》叙写正负电子对撞属于高能物理学范畴,其研究对象是比原子核更为微观的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不仅是寻找新物质的重要路径,也是发现和了解自然的根本性途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是我国继两弹一星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一把揭开微观物质世界之谜的“金钥匙”,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对科技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过程。聚焦这一重大现实科技题材,作家采用报告、纪实和文献等手法,从题材选取、表现手法、边界划定等方面完成对科技文学的强化命名。

科技文学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报告文学特性,是因为它的叙事对象常常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状态。《粲然》所写的电子对撞装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机并联,而是一套相互协调联动的复杂的集成系统,这就需要作者运用形象的文学手法对深奥的专业知识适当予以科普。比如,为了说明加速器的作用,作者用“北京电子对撞机好比开掘出一条大河,我们都喝到了那条河里的清水”设喻,一下子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在对科技内核进行文学化处理时,作家还解构深奥的科学理论知识,引用、解说、譬喻并用,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呈现,让科技研发成果以鲜活的文学形态步入普通人的视野,在科学性与文学性的深度融和中兼顾科普性,展现出科技文学的独有内涵。

科技照进现实,不仅催生新物质成果,也带来新的精神想象空间。当下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活场景、精神内核以及媒介载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其相适应的文学不可能仍然毫无知觉地承袭既有的精神与审美规范,它必然在时代变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形式和新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学和科幻文学正是科技与信息时代发展中的必然结晶。科幻文学的内核仍然是基于最新科技实验成果特别是理论成果运用的精神想象。以科技文学讲述的故事在时间上的“此时此刻”为基线,将时间向前加速推动一步,就成为讲述未来世界的科幻文学,往后回拨一步则成为讲述历史生成的现实主义文学。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基础性的科技研究经由理论和实验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时间过程已经越来越短,比如1978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所想象的很多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通过正负电子对撞方式寻找新的粒子物质,打开揭示世界本源的某些密码,这也为科幻文学打开了一道空间之门,犹如无所不在的中微子,当人类掌握其规律并加以运用时,将在生物技术、人体奥秘乃至超导超光速等方面为人类提供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其间充满着文学想象。实际上,《粲然》展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只刚刚开始,粒子世界的更多奥秘仍有赖于科学假想与文学幻想的持续相互作用。对那些还未照进现实的科幻书写,不仅将反过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也为新科技成果应用提供人文内核的伦理规范,例如对质子的应用方向是将其打入细胞以更好地服务于人。

《粲然》所写的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状态、精神、风貌和梦想,都依托科学和幻想共同作用于现实而存在。当一个人的梦想变成一群人的梦想、一个国家的梦想时,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利益分配的倾斜会衍生出责任、奋斗和奉献等精神品质,这正是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粲然》中的数百位科学家,正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热爱之间达成高度自觉,他们将科学精神熔铸到科学事业发展之中,他们攻坚克难、集智研发,具有深刻而鲜活的现实特性。此外,如《仰望星空》的孙家栋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秦山里的中国》里的中国核电人,他们的身影汇聚成中国人诗意而坚韧的精神。

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提醒我们,想象作为科技与文学的共同要素,在人类文明生活中是多么重要。那些跋涉在探寻路途的科学家,虽与文学家有着明显区别,但他们在向人回归的方向上又与文学家殊途同归。科学创造首先源于发现,而文学创作注重于沉淀,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就有了许多种更新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基于特定时代与环境的选择,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所引导的文学书写,都是对不同生活形态的真实回馈。而在这其中,能够令人在生活中实际感触同时也能在精神上予以回应的,是科技文学或将在鲜活的当代文学现场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深圳市社科联委员,深圳市福田区作协副主席)

2024-12-23 ■凌春杰 1 1 文艺报 content77511.html 1 报告文学如何书写硬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