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
继长篇小说《漫长的夜晚》后,杨立秋推出了最新长篇《桃花灯》。就体量来看,这部长篇比上一部多了八九万字,就结构来说,较上部多了许多叙事的技巧。当然,这些都是表象,真正让作品成立并深入人心的,是作家在故事里对人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关注与思考。
小说主人公卢山是一个中年才开始独立创业的男人。在当下,中年男人可以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肩上的责任一大堆,手里可以打出去的底牌却没有几张。在这里,我说的不是那种衣食无忧、刻意表演文艺范儿的中年男人,而是那些处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中的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但多重的身份属性并没有让他们在不同场域左右逢源,相反,多重身份恰恰是造成他们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根源。在生存面前,他们必须咬牙坚持,必须完成肉体生命的自存与延续;在精神层面,他们必须随时修剪情感自然的枝桠,必须履行那些身份自带的责任和义务。
卢山就是处于这种夹缝中的男人。一个从农村出来、没念过几天书的男人,不想再卖海带,而是想开茶舍,这种极具戏剧性的职业反转,在常人看来,肯定是卢山一时头脑发热,不具备现实的操作性。然而,面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和百般阻挠,卢山并没有放弃,而是执拗地走了下去。当然,这种坚持是有代价的坚持,这种前行是多少带有一些忍辱负重的前行,但执拗却也是真的。正因为这种可贵的执拗,卢山的事业慢慢有了起色,卢山的世界出现了别样的天空和地平线。
站在家庭的角度,我理解卢山妻子孙兰香对卢山经营茶舍的态度。他们不是大富之家,无法承担投资失误带来的经济风险。在生存面前,他们没有任性的权利,必须小心经营、精打细算。孙兰香并不是泼妇,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妻子——即使与婆婆有龃龉,但并没有影响她对丈夫和女儿的情感,始终在用心经营她心中的三口之家。她的过失不在于此,而在于她忽略了生命的另一个呼吸通道,那就是精神上的欣赏和心灵上的交流。她在努力维护家庭稳固的同时,没能去进入丈夫的精神世界,去尝试理解一个男人对事业、对情感的需求;而似乎从天而降的于淼,在她选择缺席的时候,走进了这片亟待回应的情感飞地。
这是一种让人唏嘘的人生错位,所有人都有行动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却无法让主人公们抵达他们的希望之地。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枷锁中完成自身的角色,在不同的轨道上完成伦理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或者说爱情并不是唯一的准则,在更为宽阔无边的生存道场中,它只能是暗流涌动,只能是无声中的惊雷,它可以冲毁一个人的矜持,可以震撼一个人的黑夜,但在家庭伦理的社会壁垒面前,它往往脆弱不堪。最后,孙兰香虽然保住了她的家庭,但却失去了可以信赖的情感依托;于淼选择了远离,却赢得了爱情;而卢山,在山重水复之后,虽然从形式上皈依了伦理的要求,内心深处却已是伤痕累累。可以这样说,在错位的人生轨道上,没有一个是坏人,没有一个人不心存善念,最终却没有一个胜利者。
必须承认,如果这部长篇只是止步于卢山、孙兰香、于淼三人的情感纠葛,那么它的魅力将会大打折扣,毕竟同类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卢山们的故事也确实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充满翻转的戏剧性。杨立秋在进行这一叙事的同时,又开启了另一个可以和这个故事构成语义互文的叙事——一部自传性的评书。在茶舍,评书既是一个可以让卢山和于淼放空俗世、展开联想的背景,也是一张可以让他们对自身命运进行预测的试纸。在评书里,主人公辛月海同样是一个深陷家庭与爱情纠葛中的中年男人,在结发之妻肖春凤和情人韩梅之间,他似乎永远无法完成最后的抉择,他讨厌肖春凤,不仅源自她的容貌,还有肖春凤父亲对两人婚姻的功利化设计,然而,面对她的无私与隐忍,他又时常生出深深的愧疚与负罪感。所以,他始终被一种既是伦理又是人性的力量撕扯着,在两个角色转变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不同于现实中于淼的主动逃离,韩梅最后死于产时的大出血;但相同的是,辛月海和卢山一样,经历了那么多情感变故,他们的身心都已不再完整。
从结构上看,评书并不是故事主线可有可无的附属部分,而是与小说主线并重的另一条叙事。无论是篇幅还是思想容量,这条叙事都与主线不分轩轾,不仅在客观上构建了小说的虚实平衡,而且在人性与伦理方面进行了多方向的开掘。当然,除去主人公的命运互文之外,卢山与辛月海的故事并没有完全重叠,而是各自有其逻辑与速度。卢山的故事是缓慢的、缺乏激烈冲突的,它遵循的是日常生活的速度;而辛月海的人生,作为故事里的“故事”,它必须有激发读者兴趣的速度和味道。在这方面,杨立秋是自觉的,他没有一上来就让辛月海与卢山的困境构成命运互文,而是加上了辛月海中年之前的出身与命运突变的情节,父亲的酒徒往事、悲惨的童年记忆、梦幻般的命运转机,包括与肖春凤、韩梅的三角关系,无不闪耀着传统评书的传奇色彩。如果只是从故事的维度判断,那么,这条线的光彩绝对遮住了小说的主体。但如果我们回到生活现场,却可以深切地感知,那种表面无声无息、实则暗流涌动的生命状态和情感波澜,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小说题目叫《桃花灯》,它既是卢山最初开茶舍时偶然捡到的一盏灯笼,是他与于淼情感变动的见证,也是小说的一种隐喻。在东方语境中,桃花有太多可以演绎的寓意,它是春光,是男女私情,是明丽,是暧昧,更是瞬间的绚烂。在某个时刻,它可以点亮季节,可以点亮一个人的世界,但它无法一直绚烂下去。它最终会如故事中的灯笼一样,惊艳登场,又孤独离去,留下那些曾经被它照亮的人,重新打量自己和身边的人,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义情感与义务、身份与责任,重新走进那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世间,用心缝补或许有些磨损但依然值得珍惜的日子。
(作者系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