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加速主义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思潮。哈特穆特·罗萨、保罗·维利里奥与韩炳哲等西方学者将加速视为当下日常生活的内在社会结构,时间的加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罗萨甚至认为,“现代性就是时间的加速”,“现代社会是由一种严密的时间体制所管制、协调与支配的”。当前时代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加速主义的内核在于,通过技术和社会的加速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它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不是由于发展过快,而是发展不够快导致的,只有在加速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解决之道。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也必然在加速的时空作用下受到影响和塑造。
以新的文学记录新的时代经验
加速,一切都在加速。从马车到汽车,从火车到飞机,人类好像学会了“位移术”。可能,一个作家早上还在广州参加一个论坛,晚上又现身北京的一场分享会。以前,我们耐心地等待一封信;现在,信息两三分钟不回复,立马就打“电话”过去。我们的心境也随着这加速时代的到来,悄悄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加速时代的文学主题,与传统的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科技、全球化和虚拟现实等因素,是加速时代到来的重要前提。它们对加速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日常,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科技对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之影响的描绘。加速时代的文学,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深刻反思人类与科技的关系,深入探讨人类的未来发展和可能的超越。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变革和人类存在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和思想启迪。
在这其中,必然伴随着作家们对速度的描绘和思索。关于文学与速度关系的论述,在文学史中屡见不鲜。在20世纪初,以马里内蒂为代表的未来主义作家就宣称,速度之美让他们痴迷。他们喜欢在作品里展现那些具有动感的事物和意象。在他们看来,速度蕴含着一股向前的力量。这种对速度的正向理解,依然可以为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诸多的启示。它清晰地告诉我们,速度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正在享受这份便利。由此,我们也应当以文学积极地记录下这份便利。
当然,也有作家对“过度地追求速度”进行反思。米兰·昆德拉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很容易被忘怀。我宁可把这个论断颠倒过来说:我们的时代被遗忘的欲望纠缠着;为了满足这个欲望,它迷上了速度魔鬼;它加速步伐,因为要我们明白它不再希望让大家回忆。”在反思的维度上,文学有其独特的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记录下时代的症候,又要分析出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并进行深刻的省思。
在这样的时代,文学的生态、文学的形态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2017年以来,《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等AI创作的作品陆续出版。这意味着,AI文学写作进入实操的阶段。此时,文学四要素当中的“作者”似乎消失了,其他三个要素也变得岌岌可危,“世界”变成了人工智能眼中的世界,而非有血有肉的作家眼中的世界,“读者”对作品的信任也减弱了。这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文学作品在加速主义视域下呈现出实验性与创新性、跨媒体融合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显著时代性的艺术形式,不断演绎着新的可能性,成为了人们思考和理解这个时代的重要窗口。当然,无论文学的生态、形态怎么变,我们仍需记住高尔基所说的那条公理——文学是人学。作家创作文本与读者欣赏作品不应该单纯追求新奇、刺激、怪诞等方面,而是要聚焦它是否深刻地分析了人的处境、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另外,文学作品应该明晰与其他类型作品的界限,并非这些模糊的界限不可跨越,而是应在与不同类型作品相互指涉的同时守住“文学性”这条后防线。
在加速时代让心灵适时降速
文学可以记录时代之“加速”,但从极端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反速度”的艺术。从创作的过程来看,当然有很多一挥而就的佳作,但总体而言,我们更多看到的是那些慢工出细活、不断打磨而成的经典。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他主张的“陌生化”原则,其核心就在于,文学艺术能将人的感觉时间拉长,将自动化的速度降下来。米兰·昆德拉也说:“小说是速度的敌人,阅读应该是缓慢进行的,读者应该在每一页,每一段落,甚至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需要我们慢慢地去阅读、去品味。
在加速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为何愿意为文学而停留?或者说,文学拥有何种魔力让人们降下速度?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通过文字的魔力将人们带进故事的世界,和主人公一同经历起伏不定的情节。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暂时忘记外界的喧嚣和压力,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虚拟现实之中。文学作品中的各种题材和主题,如爱情、友情、人性、社会等,都能激发读者的思辨热情和情感共鸣。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传递工具,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时间和生活的思考。通过与文学作品的互动,读者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作品中,个人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能力均会得到提升。这样的作品可以通过有趣的叙事和生动的描写,抓住读者。这样的阅读过程,能够让人们暂时抽离现实的表面浮躁,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学能像一个时间慢动作按钮,让众多个体在繁忙的生活中稍作停留,感受文字的魅力。文学是神奇的魔术师,时代的速度再快,也无法遮蔽它的魔力。假如今天没有文学,人类的精神文化链条就会缺失一环,从而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的时代精神危机。
文学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在这个视频时代,能抓住人们眼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且,短视频中强调的“爽感”,更加能够及时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学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首先是要吸引读者、抓住读者,其次还要稳住读者,提高文学阅读的完成率。这背后隐含着这样的追问:我们的文学故事是不是足够动人?我们的文学思考是不是比短视频UP主更加深刻?我们的文学书写是浮于表面,还是深刻地揭露了背后的复杂动力机制?总而言之,如果读者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切肤之感和深刻之思,他就会在此停留住。
在绩效社会守住主体的完整性
在加速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效率、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竞争的加剧,甚至会内卷化。如果过分地内卷,甚至会出现人的异化和物化等现象。守护住心灵的完整性,让个体始终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是文学的重要作用和重要使命。
在绩效社会中,人们可能面临诸多的时间压力和竞争压力,读者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的知识。然而,人们对情感、共鸣和思考的需求并没有消失,文学作品仍然能够提供情感抚慰、启发思考的功能。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揭示个体内心的需求和欲望,让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的共鸣和宣泄。这样的作品可以唤起读者对于情感价值的重视,缓解社会对于物质和表面价值的过度追求,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这有助于缓解人们在绩效社会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能够让人从过度的“自我激励、自我压迫”中解脱出来。在这个维度上,文学阅读看似无用,但往往就是这些无用行为会带给人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学将人与周边紧密关联,使得人与万物能够达到切近的关系。文学可以将个体在社会中被动接受的困境改变为主动探索的有利局面。文学始终可以使个人与群体保持同时代性,使人们在对社会进行凝视与观望时保持清醒的认识。经典的文学作品有能力与诸多时代病症进行对抗。与此同时,也对当前时代的作家作品提出精神层面的要求,即文学应是人类精神疾患的处方。一些文学作品对消费主义、信息过载、人际关系淡化等问题进行了书写,引发了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省思。这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位置和责任,引导他们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的生活选择,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文学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思的载体,需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其隐秘而持久的作用力。文学在加速时代中应注重多元性和包容性,反映出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学在这个时代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和反映社会变化,而且还能引导人们思考和对话。因此,文学应当继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锐意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