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新闻

“扎根人民和大地,鼓足信心干劲再出发”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回望2024年,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新时代文学彰显新活力、焕发新气象。这一年,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持续推动高品质长篇小说不断涌现;“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闪耀广西南宁,展现出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辉煌成就,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学答卷;“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在杭州、北京两地举办,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青年诗人共襄盛举,为以文学方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以“作家朋友,欢迎回家”“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的“作家活动周”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热情参与,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大增强;作家代表团出访多国,积极推动中外文学交流,扩大文学“朋友圈”;与影视机构、互联网平台加强合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提升文学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丰收的一年,也是不断创新的一年,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文学的沃土上振奋精神、辛勤耕耘、收获喜悦,在新征程上厚植人文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文学的智慧与力量。

与读者建立深刻的情感共鸣

“《去老万玉家》的创作对我而言充满了挑战。我想把50年来学习创作积累的力量,集中压在这部书里。”2024年,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张炜出版了最新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这本书入选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他用钢笔逐字逐句写下这部初稿41万字的作品,最终压缩到26万字。他谈到,压缩是一项沉重的任务,“用减法写作,压去三分之一,这需要决心。写得越多越久,工具箱里的东西就越少,想要‘攀登’是很难的,个人的标准也会定得很高,语言的抵达很不容易”,但他坚持了下来,“要写得结实有力,写出水准,全力以赴”。他格外注意作家的创新创造:“一个人写了四五十年之后,要特别警惕惯性,要尝试新语言、新人物、新风貌。我写过海边风暴、半岛气象,但没有这样去写过冬天和大海,没有写过冷霖渡、小棉玉、老万玉和舒莞屏这样的人物。读者要求文字简练,足够有力量,足够新;写作者选择的难度系数越高,完成起来就越有价值。”

这一年,作家叶兆言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新作《璩家花园》,一本是“旧书”《江苏读本》的增订本。在叶兆言看来,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写作就是我2024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一天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写作,并且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节奏”。这一年,叶兆言成为香港岭南大学的驻校作家,每学期都会安排一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讲稿最后将会结集出版。“原以为成为驻校作家后,生活方式会有很大变化,但渐渐发现其实变化不大。”叶兆言表示,希望能用写作的方式与历史、与读者建立深刻联系,唤起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谈及2024年中国文学的成绩,作家老藤用“大年”一词作了凝练的概括。他认为,2024年中国文学总体上草木葳蕤、异彩纷呈,“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审美的优秀作品,构成了多元并立、亮点频现的局面”,这除了作家们的辛勤耕耘使然,也与中国作协的积极引导紧密相关。这一年,老藤的长篇小说《草木志》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并在湖南益阳清溪村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我是在清溪村受到周立波先生的启发,才有了创作《草木志》的灵感。清溪村保留了它应有的文化和乡村形态,是一个拥有浓厚文学氛围、肥沃文学土壤和热情文学读者的地方。”老藤谈到,自己三次来到清溪村,深深感受到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个时代的作家有一个时代的责任,新时代文学不能远离现实。”

2024年第1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刊发了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佚作《在旷野里》,受到广泛关注,并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谈及这部作品的阅读感受,评论家白烨认为,“这是2024年中国文坛的一个意外收获”。小说以新任县委书记朱明山上岗赴任的视角展开,国家蓬勃发展的世情世相和人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如和煦而强劲的春风扑面而来,展现出直面现实的内在张力和表现生活的艺术魅力。“柳青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充分接触人民,深入了解现实生活与人们心理的种种变化,并基于自己的生活与艺术思考,进行着写作上的积累与蓄势、演练与探索。从柳青身上,我们可以学习作家应当如何顺应时代脉搏,不断调整定位,攀登艺术高峰。”

2024年是作家凡一平创作丰收的一年,除凭《上岭恋人》获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外,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这些作品无不在书写他的家乡上岭,《上岭恋人》正是他献给家乡最真诚的礼物。“让上岭的故事广为传播,是我今后创作的志向,上岭村的面貌也因此发生了改变。看到上岭的人们安居乐业并不断富足,我就感到了作家存在的价值。”凡一平说:“故乡赐予我创作的源泉,我回报故乡精神的食粮。我的创作离不开家乡上岭。我将以获奖为契机,坚守初心,扎根人民和大地,鼓足信心干劲再出发。”

今年7月举办的“首届国际青春诗会——金砖国家专场”,给来自金砖十国的72位青年诗人留下难忘印象。会后,《诗刊》社推出了《青春,如风有信》一书,以图文、双语形式全面呈现首届国际青春诗会的活动成果,并于法兰克福书展上首发,成为中国出版界在本届书展上的一大亮点。《诗刊》主编李少君表示,诗可以连接人们的心,把不同地区、不同信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弥合差异。“这本书是青春的旗帜、友谊的旗帜,更是文明的旗帜,将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青春,如风有信》的首发以及越来越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在各大书展上的亮相,不仅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收获,也充分发挥了文学推动不同文明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重要作用。

青年诗人、译者伊万·阿列克谢耶夫(中文名易宁)是参加首届国际青春诗会的俄罗斯诗人代表之一。回忆起活动期间的动人故事,易宁说自己最大的感动就是见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诗人朋友,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大家一同在西湖边漫步,“分享西湖的晨雾与夜露”,畅聊各自的写作和生活,这种感觉特别美好。易宁能用中文写诗,并致力于将中国当代诗歌译介到俄罗斯,中国诗人西川的《西川诗选》正是由他译成俄文。“译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通过诗歌可以了解中国,理解不同文化不分国界的深厚友谊。”

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与敬意

今年文学改编的最佳案例,莫过于《我的阿勒泰》。由作家李娟散文集改编的同名网络剧《我的阿勒泰》闪耀荧屏,并带动相关图书和当地文旅火爆“出圈”,掀起一股“阿勒泰热”。《我的阿勒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花城·李娟非虚构经典”系列中的一部。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主编张懿表示,这一现象充分展现出文学、影视与文旅联动的长尾效应,让业界看到了新的可能。“《我的阿勒泰》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散文也可成为影视改编的源头活水,再次体现出文学母本对影视艺术的重要价值。”2024年,《花城》有5部作品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其中既有名家作品,也有青年新作,在集聚作品、服务作家方面展现出长期主义思维和开阔视野。“我们一直坚持文学本位和人文情怀,深耕细作打造文艺出版的知名品牌。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文学现场的新锐力量,力求在文学内容及形式的创新与融合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张懿说。

年初黄河路上的盛景与荡气回肠的故事,还在观众心间久久萦绕。电视剧《繁花》编剧秦雯明显感受到,曾经有一段时间,影视文学改编多集中于网文IP,严肃文学改编相对较少,而最近几年,影视行业开始将更多目光投向严肃文学改编,《人世间》《我的阿勒泰》《繁花》等作品的成功经验,使影视市场从优质剧本中找到信心。谈及《繁花》之后自己的工作,秦雯坦言,找她参与的很多项目不再是单一的网文IP改编,而是严肃文学作品改编。“这类作品本身就是作家沉淀写就的,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性、人文性,每一次改编不仅仅是汲取情节和桥段的过程,更是汲取作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时代的思考的过程。”她希望在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大家能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与敬意,“阅读带来的精神馈赠,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更加真诚地面对自己”。

“我的个人成长和文学之路,与《人民文学》紧密相连。能作为《人民文学》培养出的写作者参加‘人民阅卷’行动,我感到非常开心。”回想起年初与《人民文学》一同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作家蔡崇达念兹在兹。他谈到,传统纸媒拥抱新媒体、走进直播间,是对文学初心的回归,可以触及更多读者的心灵。“‘人民阅卷’行动让我深深感受到文学对灵魂与内心的关怀,《人民文学》对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蔡崇达说,很多读者对他作品的共鸣和反馈,让他感到自己与他们虽未曾谋面,却早已心灵相通。在此前的一场分享会上,一对夫妻专程从外地赶来,两人正是因在读书会上共同推荐《皮囊》而结缘,成为相互扶持的伴侣;一位年轻女孩拿着写满笔记的《皮囊》告诉他,是这本书让她在父亲病重时获得了力量。“很荣幸我的文字能够陪同读者度过那些艰难的时日,我的内心满满当当,我知道我和很多人的心在相互联系、共同陪伴。”

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入选第三届“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刘宏工作笔记》入选“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第五期支持项目名单,《土广寸木》获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对于青年作家魏思孝而言,2024年可谓收获满满。他表示,自己为能得到如此厚爱而感到有些“恍惚”,“这更多的是大家对我的包容和厚望。我希望几十年后的自己,能用更好的文学作品来回馈今天的这些厚爱,不辜负时代和读者的期盼”。

共同追寻闪耀的文学之光

“这一年是我创作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年。”网络作家卓牧闲的长篇小说《滨江警事》(第一部)今年5月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12月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的褒奖,更是对网络文学行业和网络作家群体的肯定与期许”。谈起创作心得,卓牧闲表示,每一部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字里行间倾注了无数心血。为收集素材,卓牧闲长期在基层派出所体验生活,曾为寻找一个精准的表达而彻夜难眠,也曾为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而反复琢磨。正是这一次次的自我挑战与磨砺,让他逐渐明晰了创作的价值——用文字勾勒时代轮廓、传递精神力量。新的一年,他将探索更多元的题材,从平凡人的奋斗故事中挖掘不平凡的精神,以更细腻的笔触、更宏大的视野书写时代新貌,为繁荣文化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没想到会收到这样别具一格的入会纪念牌,上面镌刻着我们加入中国作协的具体天数,好像一对恋人在记录自己相爱的时日。”回想起3月的中国作协“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澳门作家林玉凤仍记忆犹新。她谈到,2024年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处于中国对外交流前沿地带的澳门,既是东西文化交融之地,也是传统与现代融合之城,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热土”。林玉凤表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澳门人的归属感,强化了澳门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希望在下一个25年,澳门文学能迈上新台阶,为中国文学繁荣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2024年9月,科普作家苏青参加了由中国作协、中国科协主办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深度融合,赋予了科技更加浓郁的人文情怀,文学也插上了更加高远的科技翅膀。”苏青说,此次活动中的主题发言、专题报告、创作漫谈等环节,充满了学术争鸣与观点交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些创新活动无疑将吸引更多优秀作家和科学家参与科幻科普创作,同时也有助于科幻科普作家丰富创作手法、创新表现形式”。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12月25日正式施行,对此,苏青表示,这将有力推动科幻科普创作的繁荣发展,科幻科普的崭新春天即将到来。

“对我来说,2024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入中国作协,这对我的写作是莫大的认可和鼓励。”“00后”儿童文学作家李纳米表示,2024年,她从象牙塔的学生逐渐实现身份蜕变,不仅经历了“北漂”生活的挑战,也实现了自我超越。谈及收获,李纳米说,她的小说《落日冰棍》在《中国校园文学》上发表并受到关注,给予读者鼓舞和力量。“我依然与创作相伴,以更虔诚的心态打磨作品,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无论是在工作间隙,还是回家途中。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够将这些思绪进一步沉淀,创作出更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回顾这一年的挂职工作和生活,好像读一首温暖美好的诗,动人心弦。”中国作协办公厅秘书处挂职甘肃临潭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张磊,今年11月带着临潭的孩子们登上“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的舞台,唱响天籁般的歌声。他深深感到,闪耀在孩子眼中的文学之光,照亮了他们的人生。张磊谈到,在他的挂职工作中,基层作家对创作的热爱让他深受感动,他也感激那些为临潭带来文化项目和交流活动的人,以及那些深入农村学校教授阅读写作的作家们。今年5月,中国作协组织的采访团要做一场直播活动,张磊和他的团队从零开始,在24小时内完成了临潭县首场文学直播,团队的拼搏和激情令他深受触动。“临潭的山山水水、点点滴滴早已融入我的灵魂,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些美好与怀念,将激励我认真过好挂职的每一天。”

充满希望的2025年即将到来。展望未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继续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和生活,凝聚起文学鼓舞人心、启迪智慧的不竭力量,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合力书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壮丽史诗。

(统稿:刘鹏波,参与采写:王觅、许莹、教鹤然、康春华、罗建森、刘鹏波、杨茹涵、王泓烨)

2024-12-30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1 1 文艺报 content77579.html 1 “扎根人民和大地,鼓足信心干劲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