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艺谭

溯流北上,阅尽沧桑

□宋宝珍

徐则臣创作的《北上》是一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它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通过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以跨越百年的叙事长卷,描绘了几个家族的“秘史”和他们各自的命运,表现了近代百年大运河的文化图谱和民族精神的涅槃之变。话剧《北上》改编自这部小说,剧中讲述了清朝末年意大利人小波罗和中国翻译谢平遥等人沿大运河一路北上,经杭州、扬州、淮安、聊城直达通州的故事,也讲述了与他们相关的后辈人的故事。一条河跨越古今,一群人生死契阔,几个家族聚散离合,其南北互联、中西碰撞的故事,像河水翻波涌澜,像大树开枝散叶,像史诗绵延递进。

此剧忠实于原著却不是缩写式改编,而是遵循戏剧法则的更新再造。它保留了原著的文化底蕴和精粹成分,通过舞台艺术更富生命质感的生动、鲜活、具体的形象呈现,传达了原著所要表现的思想深度、时代温度和文化维度。编剧解涛巧妙地将原著的宏大叙事逻辑和复杂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提炼和重新编织,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整呈现了有意味的新样式。此剧通过精心设计的布景、灯光、音效以及多媒体技术,营造出了既具真实感又有写意性的大运河情境,展现了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有纵深感的历史画面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

此剧小处着墨,大处写意,局部工笔,构思奇异,彰显气势。它以小波罗来华寻找胞弟为契机,以溯流北上的寻亲过程展开叙事,这是外来族裔、外来文化的视角,寻找的结果是文化的包容与交融,这是第一视角;又以当今一对年轻恋人的眼光回望历史,寻找运河的底蕴和它的人文内涵,表现了历史与当下的赓续相通,此为第二视角;再以全面的视角,展示宏大时代的生活图景,阐发运河主题的丰富性,此为第三视角。此剧古今交汇,人文荟萃,人的灵魂与河的神韵有机融通。钱塘的自古繁华,扬州的旖旎风物,淮安的烟水梦影,聊城的学脉风雅,通州的京畿气象,都成了有历史维度、有生命意味的叙事背景。

此剧结构精巧,犹如以点连线、由线构图,凭借一系列的局部精心刻写汇聚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往昔,谢平遥与小波罗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彼此依存,在相遇后逐渐相知相惜;他和船上众弟兄齐心协力、患难与共,他们的命运与历史的脉络紧密扭结在一起,其影响一直绵延至后世。冥冥之中,这些过往促成了今朝谢望和与孙宴临的不期而遇。彼时有青楼名妓天香的无名衣冠冢、老船长形影不离的老烟杆,以及小波罗令人扼腕的意外重伤离世;此时则有船主邵秉义庄重的卖船仪式,还有流落到乡间的小波罗弟弟马福德坦诚的身世剖白。古与今仿佛同源同流,人与河恰似命运天定,这一切都充满了戏剧性、仪式感,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大运河似一位无声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历史的厚重,默默诉说着那些或波澜壮阔、或温婉动人的故事。

此剧有哲思,有诗意,有象征寓意。天香的生存空间被限定于青楼楚馆,她精神的空间却是运河边的家园——那个不染纤尘的梦中乐园。邵秉义的生存空间被束缚在运河的一条船上,这是他精神上的母体,即便离开也是魂魄相依。老船长的烟杆陈旧、朴实,甚至有污渍,但是它提神醒脑,散发出悠悠的岁月感和人情味儿。谢平遥的后代、当代纪录片编导谢望和已经无法充分理解运河的奥妙,但是仍然追溯着大运河的流水,追寻祖先的足迹。小波罗来到异国他乡,他失去了他时时攥在手中的手杖,也失去了他所谓故国文明的依傍。小波罗的弟弟马福德以武力征服者的形象来到中国的大运河,却以被大运河的文化所征服的姿态融入中华土地。这些情节都不仅是现实逻辑的描写,而是有象征意义的艺术构思。大运河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意象,大运河永远散发着文明之光。

此剧在导演手法上有突破、有创新,导演李伯男在此剧的舞台调度、场面设计、形象塑造、意象表现和美学风格方面,显示了他的发散思维和多元特点,他不仅展现了大运河连绵不绝的历史内涵和人文风情,也表现了大运河沿岸中华儿女前世今生的人生轨迹和血脉相连。剧中有一场戏,古今人物无差别、无边界混同一起,让人们联想到元宇宙、暗物质、中微子等现代科学。他们就在这里,也许并不只有他们,无数的历史铺垫了他们的过去,也造就了他们的此刻,无形的灵魂巡游在他们身边,甚至穿过了他们的身体,只是看不到而已。李伯男在导演构思中,为人物赋予生命质感,为历史写下新的篇章,为艺术创造神奇景观,为文化增加丰富内涵。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

2024-12-30 □宋宝珍 1 1 文艺报 content77607.html 1 溯流北上,阅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