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以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西游记》为灵感创作研发的国产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全平台开放下载,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搜话题。截至目前,游戏已摘得TGA、金摇杆等多个国际游戏奖项,引发全球网友关注热潮。电子游戏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在IP转化、AI模型、游戏、算法与文学互相渗透的时代,如何理解新的文学性已然成为重要问题。
电子游戏时代的中国叙事
□张慧瑜
今年,国产单机动作角色扮演游戏《黑神话:悟空》不仅在国内外实现了超过11亿美元的销售额,而且获得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中的“最佳动作游戏”和“玩家之声”两个奖项,创造了中国游戏的新标杆。这款国产游戏公司大投资、高质量制作的3A游戏实现了破圈效应,让电子游戏成为了讲述中国叙事、展示中国话语的文化媒介,尤其是海内外玩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沉浸体验中国式神话故事的玄幻与奇妙。
这款游戏用现代逻辑改写传统故事,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黑神话:悟空》借用了经典神话故事《西游记》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但重新架构了新的故事,以猿猴“天命人”击败五位妖王、找回孙悟空的六根、试图复活孙悟空为线索,是一个与命运抗争、寻找英雄的故事。这部游戏一方面是使用高度电影化的视听语言、叙事节奏实现“影游”融合,另一方面在游戏中不断唤起中央电视台1986年播映的电视剧版《西游记》的文化记忆,形成互文效果。这个“新编”的悟空神话既传承了《西游记》中大闹天宫、苦心修行的孙悟空的形象,又呈现了不谙于天命、追求使命感的现代精神。
借助数字技术,《黑神话:悟空》营造了中国式幻境。这款游戏使用虚幻引擎5、NVIDIA光线追踪、AI技术、物理引擎等技术,使得游戏中的视觉效果和玩家互动体验都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游戏制作方与各地文保部门密切合作,实地考察各地名胜古迹,用数字技术对古建筑进行精确扫描和三维建模,在游戏中“复现”了大同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忻州佛光寺、临汾小西天、杭州灵隐寺、重庆大足石刻等建筑古迹,让人们通过游戏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而游戏中的棍法、招数、笛子、唢呐等文化符号与传统戏曲、功夫电影相关,是一部带有国风国潮底色的作品。
可见,这款游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数字“复现”,让不同国家、民族的游戏玩家都被《西游记》这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所吸引,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再次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用更现代的语言、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让这些流淌百年、千年的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游戏的受众更多是年轻人,这些炫酷的视听语言和现代的文化逻辑,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明。游戏产业的文化转向就是文艺介入的重要时刻,这也在提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审慎思考如何让文艺在游戏时代发挥更好的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信息时代文学性的蔓延
□李 静
关于“文学性”的讨论,通常发生在文学位移的时刻。人们需要重新擦亮、整理文学内与外的那些暧昧地带。学者黄子平曾经精辟地分析过两种文学性,一种作为信仰,另一种导向方法。前者笃信文学乌托邦存在的必要性,而后者更多指向可以分析与教学的文学学科。而在信息时代思考“文学性”,或许还可以增加两种维度。
其一便是近年诸多学者讨论过的,文学性的泛化、杂化与媒介化。2024年《黑神话:悟空》的火爆见证了文学的再一次媒介重生,游戏也借此获取了文化合法性。与文旅、科技、IP产业等要素的融合,“文学性”或者更具体的“故事性”潜入海量的、跨媒介叙事的底层,且在AI的辅助下走向某种自动化。许多人为此鼓与呼,赞之曰文化民主,或者为文学的又一次“落地”感到欣慰。但毋庸讳言,资本、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等诸种逻辑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深度闯进我们的想象力、趣味与自发性之中。
其二,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文学”与“文学性”的转义与“降级”。从2020年的“凡尔赛文学”开始,“XX文学”至今层出不穷。在互联网语境中,“文学”一词被调用,用来描述网络迷因下各种谐谑化的表达模式。信息时代每天都有海量文本诞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即时性、口语化的表达都在瞬间转换到屏幕上,书写革命由此也不可避免。这在为语言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必然也冲击着语言自身的规范性与基本品质。“预制”语言和“预制”文学也在影响着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威廉·弗卢塞尔在30多年前便发问:“书写还有未来吗?”如今看来,一方面书写条件越发便利,但另一方面传统印刷文化的逻辑性、系统性、因果性与历史感或将走向落日余晖。在这样特殊的时刻,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以文化乡愁寄托情绪或不足取,但我们是否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我想,审慎的乐观、多元的探索、人文的立场,或许是前行者们不变的底色。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