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影片《孤星计划》后,我的脑海里禁不住涌现出一句当今网络流行语“受到召唤”,并且随即产生出这样的观影感受:这是一场受到召唤的青春风暴!
这部影片在主人公李一民如何受到新生的革命洪流的有力召唤上大做文章。李一民本来只是一名懂技术的尚未觉悟的青年工人,但自从偶然间受到革命女青年丁梦华的初始召唤,又进一步受到丁梦华的老师侯少烈的更高水平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激情召唤后,从此义无反顾地投入“孤星计划”交付的神圣使命中。他先是被卷入游行队伍,在同反动军警和外国巡捕们斗智斗勇过程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礼,进而受邀进入上海大学学习革命道理,接着投入到护送革命领袖离开上海的“孤星计划”中。这样的剧情设定本身就让整部影片的思想题旨集中到中国现代革命精神属性的反思上:这应当是一场由革命理想主义驱动的受到召唤的青春风暴。毛泽东曾经在1930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对于未来新中国作过这样的生动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正是由于感受到这样的来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富于魅力的召唤,置身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中的革命先辈们敢于奋不顾身地投入中国现代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直到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也相当于是在对现代中国革命“斯文”展开一次新的书写。
为了着力表达这样的思想题旨,影片在类型选择上颇费思量:一种融合青春、革命、谍战和悬疑等多种元素的影像综合体。这样的影像综合体,好似携带着此前若干部相关题材影片的影像概略图前来同观众相遇:《1921》的青春热血和现代激情,《革命者》的革命大义,《十月围城》的群众式主体升华,《悬崖之上》的忠诚、谍战和悬疑等。这部影片虽然来不及进行全新美学探索——尽管这样做很有必要,但毕竟还是在融合和总结此前同类影像美学创造经验上作出努力,堪称此前众多现代革命题材影片的影像创造成果的一次美学集成。大量使用的蒙太奇、闪回、补叙、重放等手法,颇有表现力地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让主人公充分受到召唤的革命氛围。特别是物件蒙太奇手法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那支富于象征意味的钢笔在剧中反复出现,从被护送的神秘人物传到侯少烈,再传给丁梦华、李一民和许天平等青年革命者,中间还传给修笔匠人。它的一次次人际传递,相当于是革命火种的一次次点燃以及受到召唤的一次次发出。而那支钢笔在最后时刻被许天平翻转,变作一举杀死叛徒章贵生的锋利匕首,从而完成了这个象征符号的凤凰涅槃式升华。这似乎也同时在暗喻现代中国革命从以笔为旗的思想启蒙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以笔为枪式武装暴动的必然的急剧转变。
这部影片令人关注的影像效果集中反映在一个青年革命者受到召唤式的成长叙事,和两个角色双向奔赴式的角色反转故事。李一民从偶然介入革命到自觉地受到召唤的革命,从革命的普通参与者到革命主导者和为其英勇献身者,这个层层递进和上升的曲折成长过程有力地说明,中国现代革命胜利正是无数先烈用其受到召唤的自觉行动以及英勇牺牲换来的。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章贵生和许天平分别代表从表面的革命者到丑恶叛徒之间的角色反转,和从凶狠的革命变节者到坚韧睿智的革命英雄之间的角色反转。这一反一正的双向角色反转情节,既形象地再现了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残酷性,又为全片增添了悬念和紧张气氛,从而使得这部影片的青春、革命、谍战、悬疑等相交融的类型片特色变得更加鲜明感人。
这部影片也让我联想到当前国产片面临的新形势:如何让频频受到短视频等强力影响的青少年观众,能够果断返回到影院中接受长视频影像创造的召唤。这部影片的受到召唤结构本身可以提供一种启迪:正像现代中国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成功使得丁梦华、许天平和李一民等青年受到召唤一样,当今时代影片也迫切需要增强影像美学创新能力,掀起一场青春影像革命风暴,以便让观众、特别是作为其中主力的青少年观众能够在受到召唤中心悦诚服地回归影院,助推中国电影摆脱眼下困境而攀登新高峰。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