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悠扬的羌笛声穿越时序变迁,将“年”的音律散落在羌寨肩头;当甲辰龙年的冬雪迈过昆仑山脉,抵达岷江峡谷,一个好消息传来了。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街巷间奔走相告的声音如同和煦的冬阳,驱散寒潮,温暖着每一个羌族人的心。
感恩还愿,祭天祈福
羌年(羌语“日麦吉”,意为吉祥欢乐的日子),又称“羌历新年”“过小年”,是羌族人举寨团圆、欢庆丰收、祭天敬祖、祈福驱秽、还愿纳祥的欢庆之日。关于羌年的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如同镶嵌在岁月长河中的星辰,一路浩瀚,一路闪耀。
羌族叙事史诗《木姐珠和斗安珠》为羌年的传承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传说,天神木比塔的小女儿木姐珠与羌族牧羊人斗安珠互生情愫。人神之恋难以顺理成章,而斗安珠与木姐珠情比金坚,在克服天神的种种刁难后,终成眷属。天神将粮食种子和牲畜作为嫁妆让木姐珠带到人间。夫妻二人依山建屋,种植养畜,纺线织布,繁衍子孙。为答谢天神的恩泽,木姐珠和斗安珠在每年秋收后的十月初一,组织族人举行隆重的“还天愿”活动,宰牛羊,备祭品,祭山谢神。从此岁岁相沿,十月初一感恩还愿,祭天祈福,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羌年”。
在今天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与绵阳市北川、平武等地,依然沿承着最古老的羌年还愿仪式“祭山会”(羌语“刮入”)。仪式一般分两个部分:一是祭祀还愿,二是举寨欢庆。仪式每年由三五家寨民轮流坐庄承办,会首组织各家各户准备祭品和咂酒等祭祀用品。从农历九月三十日开始,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身着色彩艳丽的羌族长衫,腰系羌绣围腰,脚穿云云鞋。在羌寨最权威的神职——释比“许”的带领下,扛着咂酒、松柏枝、神旗,以及羊、鸡、太阳馍、月亮馍、星宿馍等祭品,从山寨浩浩荡荡出发,逐一开坛请神。
羌年的祭祀仪式有着毋庸置疑的威严和庄重。释比头戴猴头帽,身着羊皮法衣。一手持神杖,一手摇铃铛,引领寨子里的壮年男子敲击羊皮鼓,迈着沉稳、粗犷、虔诚的“布兹拉”舞步,向各路神灵颂念敬献经词。在老释比的唱经声中,群山、森林与沟壑齐声呼唤神性的加持,为寨人祈求通坦的土地,让林田湖草承继千年的丰饶。老释比平缓交织的步法,勾绘着厚重的肌理;雄浑的鼓点,绵延于群山之间,似是呼唤古老神灵的护佑。随后,老释比将印有经文、日月、十二生肖图及神马、山水图案做成的五彩神旗插到白石塔前,向山神还愿,寨民依次敬献祭品,焚香祈祷,以祈求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茂县黑虎、曲谷和北川县等地为感恩耕牛在春耕秋收中的功劳,还会举办“牛王会”,以此祭奠“牛王菩萨”。无论是“祭山会”还是“牛王会”,无论是“春祷”还是“秋酬”,都是羌族人与天地自然对话的独特形式,折射出这个古老民族对自然万物的尊崇与敬畏。而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羌族人,每踏上一次祭山之路,就是踏上了一次疗愈心灵的自我洗礼之旅。清泉般汩汩流淌的颂祷之音,让我摆脱了物欲的束缚,直到内心澄澈无比。
跳锅庄,饮咂酒
欢庆丰收的娱乐活动又称“耍坝子”,这也是全寨人最为欢乐的时刻。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锅庄舞,大口吃烤全羊,痛快地饮咂酒,用丰收的硕果来夯实美好的记忆。咂酒,又称“收成酒”,是用青稞或小麦发酵于土坛酿制而成。羌族古唱诗《日主耶》记载了关于咂酒酿造的技术,另有诗言“万食杂粮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咂尽黄河水倒流”。可见,素有“喝羌”之称的古羌人,其豪饮咂酒的风俗由来已久。刚开封的咂酒坛,原浆酒液与粮食杂糅一坛,须与白开水搭配,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口感。寨中的老释比主持开坛仪式,口念祝词,敬献天地和祖先后,村民们一人持一中空竹竿插入酒坛,轮流吮吸品咂美酒。吸吮时,有专人用木勺往原浆中缓缓添加白开水,其余人围观齐唱祝酒歌《西惹木》,一曲结束,喝酒人方可放下竹竿。喝咂酒也有门道,酒量较好的族人,会将竹竿插得深一些,越往坛底酒精浓度越高,他们总能随着添水节奏喝完一整勺的量而不外溢。像我这样酒量较弱的则要量力而行了,会悄悄把竹竿提得离坛口近一些,饮入的便是低度数酒,即使喝完一整勺也不会上头。
要论咂酒的灵魂伴侣,非锅庄舞莫属。夜幕低垂,熊熊篝火将激情的光影投向夜空,广场也随之迎来动人心弦的时刻。火光摇曳,映照着每一个人幸福的脸庞。男女围成弧形站立,领舞者率先高歌一句,跟随者复唱,循环往复,或连臂踏歌,或搭肩行舞,或顶胯律动。传统曲目众多,有《沙纳西》《花儿纳吉》《沙由阿尤勒》《格姆哟哟》等等。歌词与舞步古朴自然,将劳作和生活的场景艺术化地呈现眼前,古老悠长的曲调,仿佛把人带回神秘的远古时代。年轻人更喜欢现代版的锅庄,手拉着手跟随音乐载歌载舞,舞步青春豪迈,充满活力。几曲锅庄后,吱吱冒油的烤全羊已分割上桌,外酥里嫩,汁水丰富,大家围坐在一起,尽享美味盛宴。
“拔得头筹”
羌年的文化符号如同镌刻在羌族人基因里的密码,成为民俗卷帙中灵魂的索引。
“抢活鸡”是汶川县绵虒镇羌锋村祭祀仪式结束后的传统习俗,争抢被祝福的活鸡,把财喜之气带回家,寓意财源广进的好兆头。十岁那年,我站在人群里看热闹,有幸与一只沾了福气的活鸡来了个亲密拥抱,人人都说我是小福星,奶奶乐得逢人便炫耀,惹得乡邻好生羡慕。质朴的羌族民众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情于自然风物,这或许就是羌寨族群祖祖辈辈最为淳善和谐的精神特质吧。
羌族村民自发组织的耍狮队,总会在每年十月初一这天如约而至,挨家挨户奉上《狮灯歌》祝贺吉祥,“左盘三转生贵子,右盘三转点状元,状元头上插金花,荣华富贵到你家”。“狮子”从主人门前一直唱到堂屋,又从堂屋唱到火塘,再由火塘唱到神龛。所有祝福与赞美之词,经由耍狮人轻松、欢快的表演,送达村寨的角角落落。接下来的三五天,羌寨轮庄举办羌族传统竞技体育赛事,以推杆、丢窝、抱蛋等项目为主。受年轻人追捧的“推杆”比赛,最考验双方的力量和技巧。比赛时,双方各持一根长杆,将杆的一端抵在自己的肩部,相互顶住,通过“推”“压”“顶”等技巧,先将对方推出划定区域者取胜。竞技比赛的佼佼者,需将获赠的一碗咂酒一饮而尽,再被姑娘们高高抛起,稳稳接住,算是“拔得头筹”的殊荣了。
总有一段乡愁,关联着故乡的美食,“转转席”“坝坝宴”是羌族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羌年的团圆饭多元丰富起来,但传统菜肴仍然是羌年餐桌上当之无愧的主角。羌家腊肉、香肠、洋芋糍粑、荞面馍馍……让每一个羌族人魂牵梦萦。过年时宰杀自家圈养的年猪,经过腌制、熏烤等工序制作成色泽金黄、肥瘦相间的腊肉,搭配豆豉、蒜苗炒制,口感香醇,肥而不腻。洋芋糍粑则是将洋芋煮熟后,剥皮捣成泥状,放在模具内凝固成糍粑,配以鹿耳韭酸菜汤蘸食,口感软糯,酸爽可口。人间至味是团圆,这些看似平常朴实的食材,因为承载着家的温暖,变得格外亲切。
回家过羌年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亲人的盼归电话,就像一方隐形的磁场,吸引着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每年临近节日,羌族儿女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从天南海北奔赴家园,回归山川、村寨、炊烟和田野,成为祭祀仪式中手持羊皮鼓的舞者,成为高举彩狮敬颂祝词的耍狮人,成为吹着羌笛肆意挥洒激情的乡村演奏家,成为篝火旁含笑转动烤羊轴杆的快乐烤匠,成为推杆比赛中把脸憋红的力争上游者。在团聚的日子里,亲族邻里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畅诉离别情怀,互道平安顺遂。天生温良淳朴的羌族儿女就像随风散落的蒲公英,在故土与他乡之间游走,但故乡终究是每一个羌族人的根脉之地。回家过羌年,是羌族人刻在骨子里的企盼。
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与文明的不断交融中,羌年,又被新时代赋予了崭新的气息。2024年,汶川县推出羌族非遗沉浸式主题演出《红色羌年》,以情景剧为载体,融合羌绣、剪纸、羌陶、羌香、茶艺、口弦等非遗项目,以及萨朗舞蹈、跳背篓、山歌对唱、舞麻龙、舞狮、推杆等原生态表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羌年民俗。理县桃坪羌寨举办了“羌年暨花儿纳吉赛歌节”活动,身着民族盛装的羌族民众与八方宾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羌年的完整保护和传承,全面修复传统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提升改造羌年传习所,扶持羌年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挖掘羌语校本课程,组织羌年传习实践活动,增强羌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羌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的血脉从古老重回强劲。
光阴的故事里,羌年像一位老者,时而流露出苍老深邃的神色,在岁月更迭中,承载一代又一代的成长记忆;在新时代的乐章中,羌年又像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带着浑厚的羌音羌色,将主旋律歌唱得生动鲜明。每一位羌族人在羌年里默默守望乡音,在纵横交错的发展脉络里,以坚韧的民族热情,坚守着羌年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