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看人:历史如何“反常识”》一书由一对父子关于养猫养狗的对话展开,儿子想养猫,可是父亲的反应相当决断和不容商量:“猫是奸臣,是最无情无义的东西,狗才是忠臣。”人们对猫狗的不同选择,其背后有一定的价值衡量标准,父亲以一种貌似理所当然的共识给儿子造成一种压迫,而孩子只能选择沉默。在父亲的眼里猫狗是这样的,那么在猫狗的眼里人又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更欣赏猫眼看人?猫眼看人和人眼看历史有什么联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历史观?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阅读。
该书是杨念群教授在对当代历史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所作的关于“览史”“阅世”的一系列思考。作者从历史常识出发,延宕开去,深思议论藏匿于史书中不为人所知的种种面向。全书围绕“反常识”的历史观,用66篇凝练的文章铺展开来,多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对某一现象的讨论。无论是写皇帝还是乡绅,写记忆还是写人性,写科举制还是写国学热等,作者都试图打破“常识”的束缚,去探寻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更多的意蕴。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收到这个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读史阅世的零思碎想。”“历史如何‘反常识’”作为本书的副标题,也是作者致力探讨的问题。
常识作为一种普通知识,是支撑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也是历史积累的结果。而该书之所以提出“反常识”,是因为一些本身应当被怀疑的历史常识,却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反常识”不是说事事要拧着干,将一切“常识”推翻,而是尝试在各类“常识”的叙事笼罩之下,寻找其他更为合理的历史观作为补充。“反常识”的历史观的提出,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要和现代化史观、后现代化史观等其他历史观唱对台戏,而是作者对历史叙事的一种探索。作者认为任何有益的观点都应该并行不悖,不存在最终权威,所以尝试对历史进行更多的探索,使人们既可以看到历史这棵大树的枝干,又能看到枝干上层层叠叠的树叶;既能感知到历史的大轮廓,也能看到人的喜怒哀乐。
我们以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为例,来看何为“反常识”的历史观。提到科举制度,我们可能会想到刻板、陈腐的八股文,会想到摇头晃脑读四书五经的老童生,会想到那个“发疯”的范进……然而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但是也不能简单地说其毫无用处。该书用大量篇幅探讨科举制度,在作者看来,科举制不是简单的考试制度,它具备多种功能,蕴含着相对公平的人才分配设计,一直以来被人们所诟病的其实更多是八股取士,即科举考试的内容。《科举考试果真一无是处吗?》一文详细介绍了科举的考试规则、内容以及被骂的原因,既批评了科举考试中第一、二场考试要求考生死记硬背四书五经的僵硬模式、八股文写作对自由心灵的束缚,同时也客观地肯定了科举的3场考试兼顾道德人文与经世致用的均衡。《“呆子治国论”错在哪儿?》一文,则认为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并非全是“呆子”,其中不乏能臣循吏,科举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手段,给有能力的人提供一种入仕的途径,而他们上任后通过摸爬滚打的历练,也能治理好如乾隆时期3亿人口的帝国。还有其他文章也谈到,科举不仅具备人才选拔和分配的功能,那些虽未能由科举而得以入仕的下层举人和秀才形成的士绅阶层,他们在承担着修桥铺路、济贫扶困和道德教化等职责的同时,还可以传达民意,因此科举制还具有某种“代议”的职能。在此,作者并不是要美化科举制,而是在承认其对社会发展存在阻碍的前提下,仍去探索其积极的一面。
历史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知道的历史也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的阐释是可以多维度的。无论是现代化史观、后现代化史观,抑或是“反常识”的历史观,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帮助我们去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任何理论只具有对个别经验的凝聚和提炼作用,它可以防止经验被滥用而流于琐碎,却无法普遍适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反常识”也会变成一种僵化的“常识”,我们也会探索出更多的道路。历史“既不是进化论,也不是循环论,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理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不是一条直线,要警惕认识过程中的各种陷阱,克服僵化刻板的认识,去构筑自己的历史观,去激活一些鲜灵的思想,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猫眼看人:历史如何“反常识”》一书以风趣幽默的笔触讲述种种历史现象,探寻其背后的枝枝叶叶,并试图打破“常识”的束缚,去探索历史和现实的多面向。阅读本书,我们不一定认同作者的所有解读,但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反常识”呢?
(作者系凤凰出版社江苏文库编辑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