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文文学

黎紫书新作《余生》与读者见面

近期,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主办的“像蝴蝶驻足于锋利刀刃——《余生》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评论家张莉、作家文珍、媒体人傅适野,与马来西亚华人作家、《余生》作者黎紫书围绕该作进行文学对话。

黎紫书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已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以及散文集等著作十余部。长篇小说《流俗地》引起广泛关注,获《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等。《余生》收录了她的71篇微型小说,每篇均在千字左右,以短小精炼的篇幅描绘世事人情、人性幽微,极具阅读趣味。每一篇微型小说如同在纷杂人潮中截取一瞬的人生片段,以敏感洞明的视角窥探大千世界的背面,呈现出具体而沉默的人们隐秘汹涌的内心,连通起个人与城市的情感流动和生存状态。

谈到创作微型小说的挑战时,黎紫书表示,微型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要想写好却并不容易。它要求作家在有限的字数内,精准地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深度和力量的文字。“过去你就是大量地尽情地挥洒你的文采,但到了写微型小说的时候,你要懂得舍弃、懂得谦卑。在微型小说面前,你是要成全小说,而不是要成全自己。”黎紫书认为,微型小说不仅是对作家凝练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作家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的挑战,在写作微型小说的过程中,她从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小说是大于故事的。“有时候故事没有写完,它是小说;故事讲完了,它就只是一个故事。”

张莉认为,黎紫书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微妙情感与观念冲突,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黎紫书捕捉的倏忽一瞬的东西是这个作品里面特别有意思的部分。她写的是内心的波澜,而这种波澜是各种生活理念或者时代观念的冲突”。这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却能够勾起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熟悉场景和情感体验的联想和回忆。文珍则从黎紫书创作过程中不断“做减法”的细节切入,认为《余生》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回味悠长的余味,而这也正是黎紫书的微型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傅适野发现了黎紫书在写作时处理生活中事物的独特方法:“很多我们日常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和器物,经过文学化的处理之后变成一种陌生之物,其实就是把熟悉重新变成陌生的一种感受。但是在陌生化的过程中,却能让曾经不可见的东西变得可见。”

最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微型小说和《余生》的见解和阅读感受。“《余生》是打开黎紫书小说世界的一把绝妙的钥匙。通过《余生》这个微型小说集,可以看到一个杰出的作家是怎么练成的。”(韩若熹)

2025-02-07 1 1 文艺报 content78035.html 1 黎紫书新作《余生》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