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国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得益于国际环境的影响与国内学术思潮的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逐步延伸至台港澳地区,并关注到海外华人的文学创作,“台港文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由此也逐步拓展为一个新兴学科,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在学科布局、学者数量、研究机构、知识脉络等方面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与架构。而如何将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版图、价值体系,并以“华文文学”为抓手,进一步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更新学术理念,一直是摆在众多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沈庆利长期耕耘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2018年曾出版过《溯梦“唯美中国”——华文文学与“文化中国”》一书,新近出版的《华文文学谱系与家国想象》不仅是作者多年深耕华文文学学科的思想结晶,更是自觉以“华文文学”为方法,试图解决上述难题的学术佳作,无疑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
深受启发的第一个方面是,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强调,“华文文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既有跨地域、跨文化、跨族群、跨民族的流动性、新锐性、全球性等‘优势’,又有因身份认同纠结而导致的边缘化倾向”。所以,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作者多次强调研究华文文学要“保持跨境、跨界、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方式”。
一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学科范式,因其强大的思想背景与学术潜力,深刻影响着这一学科的论域、脉络与基本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主要是一种以时间叙事、民族国家叙事为主的文学史架构,在面对跨地域、跨空间、跨文化的文学史现象时,其实有些难以招架。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新移民作家群”,他们既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又深度参与了中国内地的文学进程,在经历与身份上都具有“双重”特征,若没有“跨界”的思维方式与“贯通”的研究旨趣,其实很难完全描述清楚这些作家的创作历程与思想变迁。从这个层面来说,作者提出的“跨界”,其实与黄万华老师所提的“跨越1949”有着相似的学术追求与理论抱负,都是为了促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命名的反思与补充。
其二,值得关注的是,作者虽然采用了“跨界”的思维方式,但并不代表本书体系的“零碎”。相反,在本书的架构中,作者独辟蹊径,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台湾社会的“复杂”形势、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以及海内外的文化互动三重空间视角,以相互勾连、对照的方式来阐释“文化中国”话语的变迁,进而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以“文化中国”为纽带,在联结海内外重要华文文学作家思想旨趣、家国情怀的同时,将20世纪海内外世界华文文学的叙事谱系和演变规律一一梳理清楚。在“文化中国”的话语谱系下,作者细分出“现代性与文化认同”“乡土中国想象”“乐感中国想象”“城市书写与中国想象”四个维度,将张爱玲、吕赫若、林语堂、白先勇等作家并置在一起讨论。他们虽然创作旨趣不同,文学风格各异,但在他们的内心,中国文化、祖国命运、家庭情感、青春梦想,都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这种记忆既“折射出海内外华人知识分子文化中国情怀的多重面影”,又是他们的文化理想、文化担当,更是“离散”背景下他们“确立自身文化身份、寻找精神安顿”的内在原因。在作家们那里,“文化中国”类似于“情感和意志的共同体”,促发他们时时体察中国、书写中国、回望中国,在张爱玲的笔下演化为“道地的中国性”,在林语堂的笔下化身为中国文化的优雅和美丽,以及对中国文化如何重生的思想探索。作者以“文化中国”来统摄华文文学一脉,体大思精,不仅提纲挈领,而且切中肯綮,深谙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读来令人心有戚戚。
既有“跨界”思维下海内外视野的宏观考察,又有“文化中国”话语下清晰脉络的梳理,这对于华文文学研究而言,固然是一种理想模式,但对叙述者而言,无疑构成了挑战。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跨界思维”转换为“叙述聚焦”,如何将宏观架构落地为文本解读。“比较”方法的运用,是本书给读者带来的第三个启示。比如说,关于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文学史一般按照左翼文学的框架进行解读,或把他和叶紫的《丰收》、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合并为“丰收成灾”的主题进行探讨。而沈庆利在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将茅盾的《春蚕》与吕赫若的《牛车》对比讨论,将前者表现的“丰收成灾”话题与后者表达的“日本现代机器文明对台湾底层百姓生活的冲击”进行类比考察。由于吕赫若《牛车》的引入,使本书对《春蚕》的解读有了更开阔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指向,更暗含了作者内在的人文理想与现实关怀,可谓新意迭出。
分开来看,“跨界”“文化中国”“比较”构成了本书的三个关键词,也成为沈庆利精研华文文学的心得体会,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还可为后来者提供参照。综合来看,本书既有宏观的体系架构,又有细腻的文本解读,还充溢着人文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情怀。在作者这里,“华文文学”不仅是研究的对象、论述的范围,更是一种观测20世纪中国文学、历史和社会的视角,一种对学科长远发展、人文理想重建的企盼。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