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茹
“小木屋”系列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的自传,曾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大奖。《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小木屋”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以美国的西部拓荒运动为背景,从一个小的家庭着眼,讲述拓荒者自强不息的故事,再现了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的拓荒生活。
“罗兰就这样听着听着,感觉眼睛越来越酸、眼皮越来越重,她觉得整个身子都飘了起来,飘荡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飘荡在爸爸轻柔的歌声中:船桨轻轻地摇啊,划开了美丽的水面……”当读到《草原上的小木屋》的结尾时,我的眼前浮现出书中描绘的场景、内心涌上来的是深深的感动、不舍、牵挂。
1867年,罗兰·英格斯·怀德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拓荒者家庭,童年时期的罗兰跟随父母,足迹几乎遍布整个美国西部。书中的故事是罗兰童年时期的真实写照,故事中的主人公“罗兰”也是她自己的化身。故事就是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讲起的,为了创建美好的新生活,罗兰的爸爸决定带领一家人到西部去生活。一路上,爸爸驾着马车,带着家人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在野外露宿,终于来到堪萨斯州的大草原,盖起了小木屋。他们自己挖井打猎,从狼群身边侥幸逃脱,应对闯进来的印第安人,逃过热病的侵袭和草原大火的劫难……最后,又离开草原,去往更远的西部。
故事的叙事以罗兰的视角,叙述她看到的、经历的一切。爸爸带着全家人到西部拓荒,爸爸是那么坚毅勇敢,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他;妈妈是那么温柔能干,理解、支持爸爸,全心全意照顾整个家庭。西部广袤粗犷的大自然既带给他们无数的挑战,也蕴藏着无数的宝藏,让人心生敬畏。
随家人去往西部草原时,罗兰还只是一个年幼娇柔、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和全家人一起经历大自然风霜雨雪的洗礼,经历从一无所有到在草原上盖起温暖的小木屋,躲避狼群的袭击……这些经历让她迅速成长。她牢牢记住爸爸的叮嘱,爸爸不在家时知道如何巧妙地面对突然造访的印第安人、在烟囱失火时机智又勇敢地保护了弟弟妹妹……让读者看到一个拓荒小女孩的成长蜕变,细腻、真实又动人。
拓荒生活是艰苦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也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难险阻,爸爸、妈妈总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用勇气开拓、用智慧去创造崭新的生活。爸爸妈妈的言行也深深感染了孩子们,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温暖,教会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追求和创造更好的生活。罗兰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小木屋里总是充满了悠扬优美的琴声、欢乐的笑声和温馨的交流。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着深厚的亲情,与其他的拓荒者之间有着纯真的友谊,爱德华先生穿越湍急的溪流来给罗兰家的孩子们送圣诞礼物,这些情谊是那么美好、那么感人。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晚年回忆起童年这段不断迁徙、颠沛艰苦的拓荒岁月时,她的内心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奥秘无穷、父母的勤劳勇敢、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涌上心头的是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暖流。
书中语言质朴、纯净,把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用简洁而引人入胜的语言串联起来,自然景色和故事场景描绘得真实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饱含真挚、赤诚的情感,处处流淌着诗意。写到广袤的草原,“橘红色的落日闪耀着万道光芒,落日的周围是一圈淡粉色,淡粉色的周围呈现出一圈黄色,黄色上面又增添了一些蓝色,而蓝色上面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写到在强渡溪流时狗狗杰克不见了,“罗兰尽力抑制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再哭出来。她觉得哭鼻子很不光彩,可她的内心一直在痛哭。”哪怕在写到因为很多历史的原因,罗兰一家被迫离开草原上的木屋、迁往更远的西部时,她的笔触也是克制和柔软的。印第安人点火烧草原,他们的营地传来阵阵鼓声和尖锐的喊叫声,“天空中,又亮又大的星星垂得很低,它们在被大火洗劫后的草原不停地颤抖着。夜风刮起来,轻轻吹动罗兰的秀发”,一个小女孩眼中看到的一切既有恐慌和困惑,也有试图理解和接纳。罗兰一家要离开小木屋和大草原了,“茫茫大草原上,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蔚蓝色的高空中,朵朵白云自由地飘荡着,刚刚长出来的嫩绿青草随风摇曳。”
继续向西迁徙的罗兰一家面临的是未知的命运,他们还会遭遇新的困境,但他们有力量克服任何困难。因为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迎接人生的每一个考验,并将这一切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养料。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写实主义的儿童文学经典,虽然没有悬疑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文辞,却借朴素的故事和动人的情感滋养了无数小读者的心灵,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爱、勇气、智慧、幸福的源泉和对生活的希望。
(作者系杭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