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少儿文艺

小魔童也有大格局

□星 河

刚开始观赏《哪吒之魔童闹海》时,也许是期望过高,总感觉格局有些“小”。此前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虽说开篇也在展现种种家长里短,但毕竟还有父母降妖的重任与大义,以及天界的恩怨是非,剩下的才是小儿顽劣、长辈关爱与人情冷暖。然而,随着剧情的蓬勃发展,一幅浩瀚的画卷渐次铺开,层层递进,非但故事屡屡反转,同时凭借超凡脱俗的大场面尽情宣泄,最后竟将格局扩“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结构上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乏相似之处,纠结点也都落在所谓出身的“原则问题”上,这自然会导致变革的呼声与行动,以及角色誓言对原有体系的倾力颠覆。事实上电影所讲述的哪吒故事,让我们回想起遥远的早年游戏《仙剑奇侠传》——“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欲非欲,情非情,姻缘由天定。”眼下的哪吒故事,同样是对这句名言的有力阐释。

尽管概念依旧,但作为载体的故事却不落窠臼,出彩的情节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概念包装巧妙,合乎逻辑地融于故事当中,大量的传统故事得以吸纳,但又没有拘泥于固有的一成不变。所以这些哪吒故事,不是简单意义的重述,而是以新的形式重新建构。两部影片都借用了不少时尚词语但并不显刻意,现代语境的掺杂反倒起到一种亲和作用。

然而,上述对天生不公的对抗只是作品想要阐述的意义之一,故事里还容纳着另一个观点,无论对哪吒还是敖丙同样适用——这是一个近乎悖论的判定:最大的关爱一定来自父母,但为了自我实现什么都可以放弃。无疑,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阶段性成熟的过程;只有充满闯劲的年轻人,才会做到真正的无所畏惧并无所牵挂。

角色成长的痕迹十分明显。《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是猫嫌狗厌的少儿,终日惹是生非,只为寻求认同,客观上只是在消极等待那命定的三年之期,最终勉强完成了有限的抗争;父母的做法也是尽量宽容,息事宁人,凭借善意的谎言予以安抚。而《哪吒之魔童闹海》所展现的则是青春期少年的极度逆反,敢与天地间万物叫板,当然这种离经叛道被附加了诸多正面意义——无畏,率真,不容伪善与欺骗……这时的父母已置换为鼎力协助的辅佐身份,并在事实面前承认自我的局限,最典型的就是东海龙王的那句教诲:“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

值得一提的还有这两部电影的视角。《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更像他者视角,尽管他屡犯规则,但仍不得不在框架内左突右杀,同时还是唯一被蒙在鼓里的人。直到他遇到敖丙,那一刻才真正做了片刻的自己。尽管最后哪吒强调要“自己说了算”,但终究不过是达成一种平衡与妥协(失去肉身,获得灵魂)。而《哪吒之魔童闹海》才是真正哪吒自己的视角(包括敖丙的视角)。哪吒自开篇便告别父母,与敖丙并肩作战,携手天涯。面对这个凶险的世界,两人虽显稚嫩,但到底是独立登上了社会的大舞台。

所以格局非但不“小”,反而更“大”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所表现的是令人炫目的单打独斗,再大的场面也只是以个人之力对抗近乎灭顶的巨大神力;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说倘若命运不公我就与之奋战到底。而《哪吒之魔童闹海》最终所要面对的则是整个阐教体系,是至少以十万计的壮观的“正义之师”,其艰难和危险程度绝非前述可比;为此两人各自道出自己的心声——敖丙:“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天无道,我即替天行道。这宣言掷地有声,响彻云霄。

哪吒电影的成功,早已被从各个方面具体而详尽地进行了分析,这里只想表达一点:某些形式是不同文化背景所共通的,借鉴本身也是多元融合的一种方式;某些形式未必只能表现循规蹈矩的写实,同样也可以天马行空地浪漫。

2025-02-14 □星 河 1 1 文艺报 content78128.html 1 小魔童也有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