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
周大新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无数荣誉,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他的创作成就和经验,是当代中国文学成就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经验的一部分。
周大新的文学创作在密切联系当代中国现实生活和精神处境的同时,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和价值观。他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情冷暖,在书写世道人心的同时,更表达了他的人间大爱。对世界、对普通人的爱意和温暖,是周大新文学创作最基本的主题。这也是他能够受到读者和文学界普遍赞誉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观念、文学手法等几乎尽收眼底。这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文学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创作方法。应该说,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学,是我们的文学能够成为今天样貌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在文学交流、文学交融已经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这种互动与交往一定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文学的基本价值尺度最大限度地有了通约的可能。但文学最根本或最重要的泉源,一定是本土生活。域外经验再重要也只能是“流”,本土生活才是“源”。这也是周大新的创作最重要的经验之一。我们发现,周大新的创作一直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和资源。无论书写军旅题材的作品还是书写社会生活的作品,他都密切地联系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了解,在他的创作实践以及创作体会中,都有明确的表达,但他更强调了创作的中国性和本土性。因此,他的创作是可以同西方进行对话的创作。行文的平实、情感的质朴以及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底蕴和思维,是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
魏华莹的《周大新评传》是周大新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比较全面展示其文学创作成就的专著。 这部著作除了有一般评传必须具备的内容和方法之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写出了作为作家的周大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周大新的创作取得的成就是见仁见智的,不同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周大新的作品得出结论。但是,我们更关心的是传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一个作家内心世界的高尚、纯粹、执着和有坚定的信仰、有强大的内宇宙和精神内核,才有可能和他的创作相得益彰,才配得上为其“树碑立传”。我想,魏华莹对这一点一定是深思熟虑的。因此,《周大新评传》虽然也是线性叙述,但关注的具体的“人与事”有所不同。
周大新出生在南阳。这是一个有悠久历史、传说和故事的盆地。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读书是周大新的第一要义。他不仅在童年、青年时代发愤读书,参军后仍然手不释卷。读书是周大新成长的阳光雨露。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被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称为“俄国文学的雄狮”的托尔斯泰。在中国,托尔斯泰被称为“托翁”,还有一个以“翁”相称的是“莎翁”莎士比亚。可见托尔斯泰在中国学界和读者心中的地位。而托尔斯泰思想的核心就是爱。他认为:“爱是人类唯一理性的行动,爱是最合理、最光辉的灵魂闪光。”这个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一方面体现在周大新与人的交往以及和社会的关系中,另一方面更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比如评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来自生活的人性和人情的大爱,是周大新对于情和爱的理解和发现。一个作家发现了什么,说明他在关注什么。当然,更重要的是周大新在创作中对于情和爱的理解。评传中第7至11章,是全书权重较大的章节。在作品的具体分析中,魏华莹更关注的是周大新创作中的情感深度问题。这是关乎一个作家对文学理解到何种程度的重要问题。我们说文学是人学没有错,但文学是人学只说对了一半——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诸学科都是人学。文学作为人学之所以有独特的价值,就在于文学是处理人的内宇宙——思想、精神和情感事务的领域。因此,情感深度才是文学最有价值的部分。而魏华莹对周大新主要作品的分析比如《湖光山色》《安魂》《曲终人在》《天黑得很慢》《洛城花落》等,隐含了她对传主关于情和爱的理解、表达所能达到的深度。我想,这也正是魏华莹写作周大新评传的用心所在。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周大新受人滴水之恩念念不忘,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评传中多次写到他对帮助过自己的师友的感激之情。如果说这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周大新的有些行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我曾有机会在周大新的带领下,走访过大新的家乡邓州,家乡的父老乡亲对他的由衷热爱让我深受感动。这当然与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有关,但更与周大新的诚恳的为人、高尚的情操、朴素的情感和家乡的情感有关。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个作家创作成就的同时,更在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将个人作为一件作品推向了时代的高峰。我在评传中读到了周大新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我愿意抄写下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我们这个时代由于社会变革的进行, 科技的发展和世界的紧密联系, 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同时, 灾难的频发和社会各方面的急剧变动, 使人们面临的问题与前人相比不减反增。 也因此, 人的心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得到抚慰。 我应该带着你们的鼓励更加勤奋写作, 用自己的文字为读者送去温暖和慰藉。”
周大新用他全部的文学创作,兑现了他向读者做出的承诺。魏华莹用她潜心的研究和对一位来自家乡作家的敬仰和尊重,完成了一部值得信赖的、有创造性的传记。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