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文学评论

何处安心是吾乡?

——读周齐林长篇非虚构作品《老漂一族带娃记》

□王十月

周齐林的散文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面对复杂的现实,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呈现。这些年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并介入当下社会的一些特殊群体,写作也由早期沉湎自我生命的痛苦转变到关注他者的痛苦和精神困境,变得开阔起来。长篇非虚构作品《老漂一族带娃记》是他在写作题材拓展上的重要突破。

当下,写作者除了要考虑“怎么写”,更要关注“写什么”。2021年下半年,我在审稿时,曾看到周齐林的《暮年离乡——育儿手记》,读后觉得题材很新,关注的是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给子女带娃的“老漂”一族这个特殊群体。后这篇稿子题目改为《日暮乡关何处是》,在《作品》发表后反响不错,许多人对我谈起,说读了有共鸣。后在东莞的一个会议间隙,与他聊及老漂这个群体,我建议他写成一本书。没想到两年后,他真的写成了。

周齐林之所以书写这部老漂一族的非虚构,无疑与他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息息相关。这几年他初为人父,谁来带孩子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难题。他分身乏术,年迈的父母只能带病来到城市帮忙。他是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不得不深陷其中,这些有着切肤之痛的经历促进了他对老漂这个群体的思考,也给他提供了新鲜的写作素材。中国老漂族有近1800万,其中专程来到城市给子女带娃的占4成,算下来接近800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这些家庭有辛劳而忙碌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孙辈,一个婴儿把原本分隔的两代人聚到了一起。周齐林不仅写了自己以及身边亲人和朋友带娃的困境,还做了田野调查,下到东莞镇街深入采访了十几个比较典型的老漂,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很好的延伸,继续采访了一些家政行业的育婴师和在国外带娃的亲戚朋友,显得更立体化。

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飞速变化。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浪潮的兴起,年轻人单枪匹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人妇女留守在家里带娃。几十年过去,当初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已为人父,并在城市扎根下来,当初背井离乡打工的年轻人已步入暮年,生命的角色不断更替。随着家族第三代的出生,有如钉子般深扎在故乡大地上一辈子的老人,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拔出来;有在外打了一辈子工的老人,刚回到故乡喘息片刻,又赶赴异乡给子女带娃。

《老漂一族带娃记》是当下城乡一体化变迁的新呈现,应该是国内首部系统聚焦老漂一族生存境遇的非虚构,里面涉及到生育、养老、育儿等社会热点问题,周齐林没有把它概念化,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呈现出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气生根》《棋》《大地上的竹子》《息壤》等篇章,每篇的切入点不一样,读来真切动人。

放不下的儿女,回不去的故乡,安享晚年于老漂一族而言成为一种奢望。这是一个被遮蔽的特殊群体,却也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一面,疼痛与温暖在这里交织,孤独和喧哗在这里汇聚。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兼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2025-02-24 ——读周齐林长篇非虚构作品《老漂一族带娃记》 1 1 文艺报 content78241.html 1 何处安心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