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专题

现实的书写照亮未来

福建省作协顾问、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丹娅谈到,作者巧妙地运用才溪的革命历史资源,将历史与现实顺理成章地贯通。作品用“调查”这个内涵,从象征才溪乡革命历史的“光荣”出发,引出象征建设当下的“荣光”——才溪“枫桥式”派出所的故事,完成对主题的凸显与构建。作品充分体现作者的文学调查能力,从老一辈的“公安特派员”到“民选所长”,从调解对象的普通乡民到迷途知返的违法者,从协警、义警、宣讲员到警属,全方位塑造了生活中的各样真实人物。与主体工作相关的人物类型,几无遗漏。这部报告文学不仅为“模范乡”的派出所立传,也为革命老区的光荣续上荣光的一环,体现出文学记录真实生活的力量,使先进人物事迹能够通过文字传播给更多阅读者,传诵于后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厦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况认为《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是一部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报告文学作品,彰显了文学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叙述风格从容而克制,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深刻的故事,以极大的耐心与平实的语调,将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日常点滴一一呈现。作者善于捕捉细节,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刻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无论是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还是公安干警、普通民众的默默奉献,作者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相互映照,使得作品更加具有震撼力。《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充满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述历史与现实的同时,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与情感。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叶淑平用她的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过去的门,也为我们照亮了未来的路。作品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福建省伦理学会会长、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雅芬认为,这部作品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成果,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彰显公安民警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也充分发挥了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作用。作品聚焦新时代基层公安民警,讲述公安民警的大故事和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唱响新时代文化强国的主旋律。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运用了八闽大地的“红色文化瑰宝”,自觉在闽西人民的质朴生活中汲取题材。其中的故事不仅可歌可泣、感人至深,而且温润心灵、启迪智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厦门市作协副主席黄宁年少时期生活在上杭,他阅读《从光荣亭走来的荣光》后,产生“熟悉又陌生”的感受。他看到文中出现的地名、人物分外亲切,上杭人称呼男孩时在名后加“古头”,文中“明古头”的称呼令他倍感温暖。他回想起上杭才溪的美好生活,和那里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人们。阅读“陌生感”体现在故土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黄宁认为,叶淑平通过她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长时间、全要素创作之下,真切反映出才溪派出所为民立心、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作者笔下的蓝荣进、陈栋、郑志泉等基层民警的作为,体现基层治安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政策,而是贴近人心、温暖人心的实际行动。这样的表现,与“光荣亭”的历史和精神,形成了映照。这样的创作充满了泥土味,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2025-02-24 1 1 文艺报 content78263.html 1 现实的书写照亮未来